司马氏和民族同化
(2016-10-18 14:51:52)
标签:
历史晋朝民族同化司马氏 |
分类: 晋朝历史 |
司马氏和民族同化: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是民族同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想要理解民族同化,首先要理解民族同化和汉化的区别。民族同化是指两个或多个民族逐渐相同的趋势,汉化仅是向汉族转化的趋势,通常出现的改汉姓是向汉化发展,是民族同化不是汉化,因为很多满族、回族同样是用汉姓,但仍不是汉族,只能算民族同化。民族同化的特点还表现在不仅少数民族向汉族趋同,汉族也有向少数民族趋同,汉族也会接受很多少数民族的习俗和语言,现代的汉语也有很多少数民族语汇的内容,汉语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汉民族也是民族同化的产物,中华文化是民族同化的成果。用现代概念:民族同化就是中华民族化,是中国人化的体现。司马氏制定的民族政策和晋朝的民族关系,都体现民族同化在晋朝的发展状况。司马氏在司马昭时代就招抚了兄弟民族八百多万,超过当时中国的汉族总人口,奠定民族同化的基础。司马炎时代的晋朝不像有的朝代限制民族联姻,推行民族平等的政策,在经济上也像现代优待少数民族。司马衷时代鲜卑首领拓跋氏统一蒙古高原,拥兵四十万骑兵,在晋朝进步民族政策的实践感召下,能树碑效忠晋皇,为晋朝守边,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民族会盟树碑效忠中央政府,受到后世称赞。司马氏皇族本身也开创娶异族女子的先例,司马睿娶鲜卑女子也是中国最早娶异族女子的皇帝,有利于民族团结,首创民族联姻的进步政策。司马氏虽然没有大量对少数民族赐姓,但允许少数民族自愿改用汉姓,这时期的改汉姓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中下层和部分贵族,比后来统治者强制改姓和官方改姓要更广泛自由,改用的姓氏也很多,在《晋书》中少数民族使用的汉姓就有几十个,多数是常用姓氏。晋朝虽然一度是汉民族比例最低,关中的异族数量曾占一半,民族生存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但是都在司马氏领导下渡过危机,各民族多数尊奉晋朝正朔,效忠晋朝,和民族同化发展有重要关系,大量兄弟民族趋同晋人,而晋人也接受兄弟民族的习俗和生活方式,虽然记载评价泰始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乐,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蓄其器”,北方的床具和异族乐器,羌族等烧烤肉食风行,异族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用品非常普及,这些也不能都评价是消极作用,很大程度也体现民族同化的状况。民族同化的主要作用是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制度言行的统一性,这一民族统一的趋势不仅保留发扬汉族的进步文明,也吸收兄弟民族的进步文明,是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