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淳祐政治
(2014-05-17 16:55:50)
标签:
历史古代宋朝政治 |
分类: 古代历史 |
宋朝淳祐政治:史嵩之收复光州、滁州、信阳,指挥援黄州复襄阳,尽管被误解,但即使把他评价是权臣的元人都称赞其是将才。史嵩之劝朝廷勉励孟珙,坚持让他守江陵。淳祐元年史嵩之回朝,不再领军权,不久成都陷落。朝中乔行简平章军国事、李宗勉左丞相、史嵩之右丞相,游似参知政事,范钟、许应龙、林略等掌枢密院。李宗勉去世后,乔行简主和,史嵩之当时反对专恃和议。把史嵩之解除兵权调回后不久,乔行简病故,朝中仅有史嵩之一位宰相,其亲信孟珙收复成都。游似掌军权知枢密院事同时兼任参知政事,仅次史嵩之。范钟不再管枢密院事,任参知政事,他是史嵩之派系,被解除军权。不久游似被罢任知府,赵葵入朝任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范钟兼知枢密院事,徐荣叟参知政事,赵葵、高定子、别之杰入朝让主战派此时占据主导,不能说史嵩之议和投降排斥主战,他派余玠入四川防御,也没与蒙古议和。史嵩之任命守两淮的李曾伯、守建康的杜杲都是名将,军事部署准确有效。南宋后期主要防御工程体系都是史嵩之执政时修建,到淳祐三年他被罢免前朝廷一直鼓励修建防御城市。到三年底他感觉受到压力难以再执政,五次上书乞祠,四年他把李鸣复、杜范、刘伯正招入朝廷,寿春解围后请辞照顾病重的父亲。由范钟、刘伯正暂理相务。史嵩之在丁忧起复时遭到太学生反对,这明显是议和派和反四明的权贵指使,史嵩之没有任何罪过和投降言行,让他罢职的理由是史家三世当宰相,军卒将校只知史家,这理由连皇帝都觉得这太过分,史嵩之派系的范钟、刘伯正想解救他,但也无效。徐元杰出面上奏折衷解决,让史嵩之荐举继任,继续丁忧。史嵩之举荐范钟任左丞相、杜范任右丞相,刘伯正参知政事,被外派的游似这时也回朝任职。在战时条件下主持军务的最高宰相被罢免,这是南宋再次危机的转折点,十年后川西陷落。史嵩之罢官时,南宋守住了寿春和淮河以南,襄阳也收复,四川在孟珙、余玠领导下也恢复,财政较开战时交钞三亿仅增加到六亿,开战十多年仅增一倍,古今少见,难怪元人都敬佩他。不久史嵩之举荐的杜范就去世,随后中间派徐元杰去拜访史嵩之的亲信范钟后,回来次日夜里暴卒,连亲近四明派的都遇害,朝政趣恶。游似接任右丞相,六年正月左丞相范钟就被罢免,六月史嵩之派的刘伯正、李鸣复、李曾伯都先后罢免,游似当右丞相期间,史嵩之的亲信都罢官,孟珙也去世。到七年史嵩之丁忧满,朝廷不再让他入朝执政,让他以大学士致仕。元军兵临黄州,虽然在叙州被史俊击退,但收复四川成都已经没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