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与三国
(2013-10-03 16:02:31)
标签:
历史三国人物司马氏 |
分类: 三国历史 |
司马氏与三国:司马氏建立晋朝被习凿齿称颂是“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作为中国小的姓氏却能统一中国完全是因为司马氏与当时三国政权都有亲密关系的结果。司马氏与三国的关系是最终能让三国都认同在司马氏领导下实现统一的基础,也是让司马氏能优待三国的基础条件。司马氏与曹氏的交往可上溯到秦末司马欣和曹咎共同救项梁起,到东汉末司马防荐举魏武帝曹操出仕,从此两家建立世交。在曹魏建立发展历程中,司马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司马氏与刘氏的关系也很亲密,司马徽是蜀汉建立的重要推动者,他的学生除徐庶、韩嵩、刘廙等在中原曹魏外,诸葛亮、庞统、向朗等都是蜀汉的重臣,他的学生在三国时代都很著名。司马氏与孙氏两个姓氏本身就是通姓,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陈田氏的部分子孙改姓孙氏,即孙武的祖先。在《李卫公问答》中记载田穰苴被赐姓名司马穰苴后,他的子孙也改姓司马氏,可见司马氏、孙氏同样都是从陈氏、田氏部分发展形成,两家都是以兵法知名,是最亲近的姓氏。这只是在人情世故上,更重要的体现在民心、政策、军事、经济等方面。司马氏在三国时代能得到众多大姓世族和广大中小士族的支持,百家姓前几位的大姓几乎都拥护司马氏,百姓都拥护司马氏政策。在战乱分裂中形成的三国仇恨、相互矛盾、均衡也造成三国任何一方都不愿统一臣属于其他两国,对魏蜀两国之间是灭魏斩睿、汉贼不两立的仇恨,中原人民反对蜀吴再次分裂中原的愿望。在蜀吴两国之间也同样有断亲和夷陵白帝、荆州麦城的仇恨,表面结盟实际暗中敌视。在魏吴两国之间有赤壁石亭、伐吴北征的怨恨,数十年相互战争的仇恨使任何一方都难以在感情上接受被其他两国统治的结局,相比较司马氏与各方都亲切的关系让各方还能都接受,加上各阶级、民众的拥护最终使司马氏实现统一。在三国时代各国人物中,三国英雄的后代都逐渐失去了先辈杰出的能力,也逐渐失去了先辈拥有的大多数士心,更没有民心拥护,失去了领导实现中国统一的能力和威望。司马氏在东汉末就有司马直清廉、爱民的名声,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在曹魏政权中司马朗受百姓爱戴;司马懿阻止中原被瓜分;司马芝在经济、法律上的成就;司马孚在外交、屯田等方面的贡献,都有力增强了北方和中原的力量,争取民众的广泛拥护。司马氏在三国末期连对手都评价称赞得民心、有作为,那时的司马氏集团也拥有很多包括寒微在内的各阶层杰出人才,相比较三国在末期都腐败失民心,仅有的几个杰出人物,在统一过程中也都投向司马氏集团,内部分崩离析连皇族自身都受到威胁,相对被司马氏统一受优待反而保障了自身安全。晋朝建立后以王公侯的地位优待三国帝室,也解除了曹魏宗室、山阳公等禁锢,改变了曹魏时宗王相互不能交往、不能做官的禁锢,解放了曹氏皇族大多数人,使他们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做官,整个晋朝百多年都保存曹氏陈留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