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与宋朝军制
(2013-08-23 18:28:12)
标签:
历史古代宋朝军制 |
分类: 古代历史 |
司马光与宋朝军制:宋朝平定中原依靠禁军,其核心是常年征战的职业军人,将领也都是久经战阵,人数少却平定天下。到宋真宗时因为执行内重外轻,禁军多数集中京师附近,边防废弛,对手是辽夏执行全民皆兵,在边境上一度不利。庆历战争后宋朝开始整军,最著名的韩范庞三都部署任招讨使对边境军备进行整顿。其中不仅扩充各种乡军,也准备对正军进行整顿,也有要用乡军取代正军的观点,禁军数十万战斗力弱的缺点日益明显,而选刺义勇几十万在当时多数也未能产生有利效果。司马光的上奏解释部分原因,强征义勇刺墨的虽然是强壮百姓,但是他们本身要生产供养数十万正军,现在又要承担军事任务,实际是双重负担,损伤民力,这种强制让百姓从军有害无益。后来苏轼也评价,“屯兵四十余万,招刺宣毅、保捷二十五万人,皆不得其用”,把不会打仗的乡兵、义勇强制刺墨派往前线,毫无益处,真正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是边境自发组织的守土民兵。他们不同于中原劳作有沉重负担的平民没有军事经验,最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土地财产受威胁有直接利害关系。范仲淹、庞籍、韩琦都注意到这股力量,宋军真正有战斗力的乡兵组建就是从他们开始的。范仲淹等组织边境弓箭手,封殖其家人,形成边防屏障制约西夏;韩琦也能支持欧阳修等在边境招募弓箭手屯垦抗敌,反对明镐阻止。这些都是用边境废弃的土地招募有武艺的人当弓箭手屯田戍边。最成功的是庞籍,他利用边境民众自发的组织弓箭社,苏轼评价:“陕西、河东弓箭手,官给良田以备甲马,今河朔沿边弓箭社,皆是人户祖业田产,官无丝毫之给,而捐躯捍边,器甲鞍马,与陕西、河东无异,苦乐相辽,未尽其用。”比起韩范的弓箭手官府给予良田甲马,弓箭社民“官无丝毫之给”,所以苏轼要求恢复庞籍重用弓箭社的政策。司马光是庞籍的学生,在边境弓箭社问题上自然支持庞籍、苏轼的态度,在内地乡兵的组织上,他的意见是“每五十户置弓手一人,略依缘边弓箭手法,”是采纳韩范的和庞籍三人政策的综合,即有韩范的用良田为赏,又采纳庞籍任用本地乡土壮勇、当地人的应募政策,这种长名弓手的组织能最大限度减轻百姓负担。五十户选一人以两顷地租赋供养,仅占财政负担三十分之一,又能发挥守护本乡的作用。司马光还请求招募长名弓手不用富裕的一等、二等户,更有利于三等四等贫民户,名将岳飞就是以四等户担任相州弓手。按宋朝人口千万户计算可得二十万弓手,作为乡兵,平时负责治安,战时从军。这些选拔的有武艺者,自然比强征不会打仗的百姓去前线作用强,长期负责治安有武艺的弓手能成为战时作战主力。在靖康以后的名将宗泽是司马光的学生,任用弓手出身的岳飞,也是沿袭司马光守土靠乡人靠武艺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