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侍郎和同平章事
(2013-07-10 09:13:33)
标签:
历史古代唐朝制度 |
分类: 古代历史 |
唐朝侍郎和同平章事:唐朝唐高宗时在三省正副长官为宰相的同时设立的加衔,同平章事就是其中被常用的一种,这些加衔在唐朝也有宰相的名分,但是在职权上是“副丞相事”,其发展历程也体现唐朝宰相的职权变化。唐太宗在早期防止宰相专权时除了采取多相制外,使用加衔执政也是措施之一,执政越民主,出现专权的可能性就越少。唐高宗沿用唐太宗的英明政策,但防止宰相专权同时发生皇后专权的威胁,664年武则天就开始与唐高宗并立被称“二圣”,开始与唐高宗同时掌权,674年唐高宗因病要让武则天摄政,召集宰相会商,三省正副长官中仅中书侍郎李义琰、郝处俊反对,其他都默然,这时期唐朝的侍郎宰相就开始在政权中发挥决定作用了,唐高宗在侍郎宰相支持下暂时遏制武则天势力的扩展,把权力争夺也转移到侍郎宰相方向。唐高宗晚年控制两个中书令,让太子监国,武则天虽然是二圣,但仍然不能专权,而是采取设立北门学士辅佐她分宰相权,目标也有侍郎宰相,她任命的北门学士刘祎之当上中书侍郎后,尽管一度被唐高宗罢黜,后来又复职。唐高宗夫妻一人控制两省正职时,另一人就去控制两省副职,唐高宗在武则天控制副职时的682年对武则天控制的侍郎宰相作出限制,正式设立同平章事,做侍郎宰相“历任尚浅”的加衔。但唐高宗末年罢黜李义琰,让自己去世后唐中宗缺少杰出政治家辅佐,在他病重时,武则天也利用同平章事限制侍郎宰相职权的作用,把黄门侍郎刘齐贤也加同平章事,这样能入宫不带加衔的侍郎宰相就仅剩她的亲信刘祎之一人,随着唐高宗掌握的两个中书令一个病逝,一个病退,他新任命的中书令裴炎虽然忠心但是文士,政治权谋弱于武则天,唐中宗即位后已经难以对武则天专权进行遏制。唐高宗去世不到三个月,武则天就利用唐中宗言行不当,让中书令裴炎和中书侍郎刘祎之废黜了唐中宗,这时刘齐贤虽然是侍中,加上另外众多平章宰相,也无力抗衡中书令、中书侍郎,可以说唐高宗晚年除了没重用宗室任宰相外,忽视了中书侍郎地位上升也是重要失误。裴炎是托孤臣,对唐中宗有畏心不积极废立,武则天只是拉他去充数,真正执行的是她的亲信中书侍郎刘祎之。侍郎宰相作用比从前能阻止摄政地位进一步上升,到了能参与废立皇帝。武则天对刘祎之奖励加同三品没加同平章事,最初不想限制刘祎之,但随着中书侍郎权势上升,刘祎之甚至对武则天诏令驳斥说未经中书门下怎能算诏令,公然与武则天抗衡甚至想让她还政结果被害。武则天也开始不再任命正职侍郎宰相,往往也都加衔同平章事,限制侍郎宰相仅平章奏事防止其专权。在武则天一朝几乎没有再任命正职侍郎,只有她晚年的司马锽比平章宰相职权大有可能是正职侍郎宰相,外派检校徐州刺史。神龙复兴后,唐朝又恢复任命正职侍郎宰相,但神龙时记载的仅任命了宋璟、司马锽两人,其中黄门侍郎宋璟职权、影响最大。唐中宗任命正职、平章宰相多达十九人,职权能与权臣武三思抗衡的仅有黄门侍郎宋璟等,他不仅公开抑制、指责武三思干政,甚至唐中宗都敬惮宋璟,入宫奉制时拒不执行唐中宗要杀韦月将的诏令,让唐中宗也只好改变初衷。唐睿宗、唐玄宗时期更多是任命平章宰相,唐玄宗时仅王琚被任命为正职中书侍郎,没有加衔同平章事限制,能入宫参与机密和决策,时称为内宰相,不久因谗言也忌惮疏远。唐玄宗任命的李乂曾任黄门侍郎也有宰相之望,对中书侍郎任命也更谨慎,曾对苏瑰说自己“重惜中书侍郎”,后来仅任命崔沔为中书侍郎,唐玄宗对中书令张说推荐的崔沔任命为中书侍郎没有加同平章事限制是制约张说,崔沔与张说争权是侍郎宰相权势发展的标志之一,中书门下省的正副长官地位日益接近,侍郎宰相有超过省长官趋势。不久唐玄宗任命萧嵩在河西遥领中书令,这是使相的雏形,崔沔、王丘两位侍郎宰相回朝任太子宾客等职,没再当宰相,韩休继任宰相。萧嵩回朝履职时甚至与被加衔同平章事限制的黄门侍郎韩休争权辩论都不占优势,中书令张九龄离职后,中书门下省长官也像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同样渐渐被虚置。但唐玄宗晚年宠信李林甫、杨国忠,也没能像早期用中书侍郎崔沔限制中书令张说的权谋,两人都单授中书令。崔沔是文士孝子没权谋,但多少也能限制专权,最终杨国忠专权把中书门下省正副长官都罢黜,仅自己任右相(中书令)也是造成唐朝动乱危机的重要原因。唐玄宗时尚书省副长官尚书仆射亦遥领,让地方节度使担任,中书令也让节度使担任,中书门下侍郎都加同平章事限制,尽管晚年宠信权臣,但他制定的这些制度在唐朝后来仍长期沿用发挥决定作用。唐朝战乱后把三省正副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仆射都改为虚职与加衔同平章事等授予地方节度使,朝廷中宰相正式由侍郎宰相担任,即使地方的使相入朝履职,也仍限制在同平章事不行宰相权,要想真正有宰相权必须任职中书门下侍郎。比如郭子仪、朱泚入朝履职,仍仅是同平章事职权,不预密勿,由宰相代署。与郭子仪齐名的晋公裴度以司徒、同平章事等职务入朝,只是担任中书门下侍郎后才算是真宰相,被罢黜的标志也是不再担任中书门下侍郎,离职后仍带同平章事加衔,甚至又加封中书令,可已经不再是真宰相了,与其他众多名义上的宰相同样没宰相权。唐朝数百执政有宰相名分,多数都是杜佑说的是“副丞相事”,真正有实权的是三省正副长官类型的宰相,非加衔侍郎宰相有记载的不到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