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的斯拉夫化
(2013-06-28 09:15:06)
标签:
历史民族文艺复兴斯拉夫民族 |
分类: 世界历史 |
东欧的斯拉夫化:斯拉夫民族与拉丁民族、日耳曼民族、克尔特民族是欧洲大民族称呼,与中国的华夏民族、中华民族概念相仿,其中都包含许多中小民族实体。早期生活在东欧的斯拉夫民族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称呼,西欧的斯拉夫人被称为维奈德人,南欧的斯拉夫人被称为斯拉文人,对整个东欧人用斯拉夫人来称呼大约在文艺复兴以后,这一大民族概念也是逐步形成的,从六七世纪斯拉夫人建立民族政权开始。从中欧最早的萨摩公国、东欧的罗斯公国,斯拉夫人就已经从早期城邦公国向统一的地区政权发展,像基辅公国发展成罗斯公国,华沙公国发展成波兰公国。但是这时期地区政权的民族观仍没有斯拉夫化,只形成罗斯民族、波兰民族、保加利亚等中等民族观,东欧各民族仍在分裂状态下,多民族的联合政权也没有大民族观,更不用说斯拉夫化。斯拉夫的概念源于斯拉夫语系,东欧各民族用语中、姓氏中往往都带有斯拉夫。东欧君主如摩拉维亚有罗斯提斯拉夫、塞尔维亚有切斯拉夫、克罗地亚有托米斯拉夫、保加利亚有斯维亚托斯拉夫、波兰有波列斯拉夫、捷克有弗拉提斯拉夫、罗斯有斯维亚托斯拉夫、雅罗斯拉夫等等都有斯拉夫。不仅东欧君主姓名中有,百姓用语和姓名往往也有斯拉夫,而且是东欧各民族的常用语汇。在十三世纪蒙古西征灭亡东欧众多分裂小公国后,东欧民族融合进程加剧,不仅原有的很多中等民族复兴,各民族交往中相对西欧大民族也需要有个大民族概念形容东欧人。在文艺复兴的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期间,斯拉夫民族的称呼开始出现、发展,东欧人往往自称斯拉夫人,西欧推崇拉丁文化,也往往用拉丁人称呼四世纪民族迁徙到南欧的斯拉文人称呼东欧人,并且逐渐与斯拉夫人自己的称呼混合。斯拉夫民族称呼始被欧洲各民族普遍接受,到近代也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大民族之一。东欧的斯拉夫化发展鼎盛时期是十八世纪开始,并且逐步发展成为十九世纪的泛斯拉夫主义。早期东欧斯拉夫化是为了结束斯拉夫各民族分裂的民族解放运动,东南欧的斯拉夫化还有反抗土耳其、奥匈帝国统治的意义,具有进步民族解放作用。巴尔干地区的泛斯拉夫化建立南斯拉夫统一有些进步作用,结束了当地斯拉夫人长期分裂被列强分割统治的地位。建立大民族概念的进步意义也体现在斯拉夫民族发展进程,能避免民族狭隘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