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谥法
(2012-12-01 10:38:07)
标签:
历史古代封建社会制度杂谈 |
分类: 古代历史 |
中国古代的谥法:中国古代对帝王和著名的大臣才给予谥号,一般人是没有地位获得,谥号是生人对逝者评价的表示,从奴隶社会周朝开始施行,仅大臣上谥号由君主决定,曾在秦朝一度被废止,汉朝恢复后逐渐发展允许百官朝议成为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封建社会评谥号不仅是现代理解的褒贬逝者,在进步时期谥法能起到总结历史经验和宣扬忠义,教育群臣百姓的宣传作用,在历史上并非完全没有作用或只是褒贬人物,因此才能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末期。在评价每个人谥号时都要评价其一生的言行,这与现代开追悼会总结悼词的性质相同,就是古代的盖棺定论,尽管谥号的评价是体现了封建伦理和认识水平,以及受评谥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总结个人历史经验的传统能得以发扬和保存。史学家总结的是朝代、社会的历史经验,谥法总结个人历史经验,两者性质、形式相近。谥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制度,在当时还有监督警示的作用,能激励和告诫统治阶级为了避免恶谥而妄为,每个人的谥号都是先由太常制定后,经过朝议确立,有时也会有所更改,会有争论,但是争论过程的记述本身就有总结历史作用,而且现代人还能从争论中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派系矛盾,甚至道德水准和评论和被评者的性格特点等当世实情。我们现代不仅能从古代人物的谥号大致了解其发挥的主要历史作用,也能了解其在当时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到封建社会末期谥法制度开始动摇,已经不再由朝议决定,一个谥号也不代表一个内涵和性质,像“思”在谥法有“道德纯一”、“大省兆民”、“追悔前过”等多种解释,有的是褒奖、有的是贬低已经出现矛盾,结果又把谥号又分成庙号和谥号两种,庙号不论帝王怎样都用体面些的称呼和谥号,具体的谥号依实情,甚至加多个谥号。像明崇祯帝,庙号开始是思宗,有遗臣上奏与蜀汉刘禅谥号同要求改,就改为毅宗,实际称思宗未必比毅宗差。清朝给崇祯加的谥号是庄烈愍,按谥法都远远不如“思”能荣誉,用“思”最差的意思是追悔前过,能活着才能悔过,还是生存向上进步的内涵,而“庄烈愍”的意思多是杀伐、战乱和悲伤的内涵,远远比不上“思”的谥号。封建社会末期对谥号的理解和认识也逐渐出现混乱,谥法走向没落最基本的表现是不再由朝议决定,不再经讨论、不再总结历史经验,仅由相关部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