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早期的西线
(2012-11-18 10:00:27)
标签:
历史世界军事二战杂谈 |
分类: 现代历史 |
二战早期的西线:德军在结束波兰战役后,向西线调动部分兵力,在1940年4月开始西线战役攻北欧。英法联军在波兰战役中仅9月派十个师象征性攻齐格菲防线,盟军总司令甘末林在一星期后下令撤兵。双方开始静坐战争,都在进行战略计划部署,法军主要防御马其诺防线,英军到1940年5月才总共约四十万部队达到西欧大陆,主要部署在法比边境,英法联军采取防御态势。德军早期战略计划用希特勒的部署是分三个集群,B集团军群共三十个步兵师,还有装甲部队,总共四十三个师。A集团军群二十二个步兵师,C集团军群共十八个步兵师,兵力基本平摊,仅装甲兵(九个装甲师和四个摩步师)集中在B集团军群,还有十七个师是预备队。用曼施坦因的评价,该计划与史里芬计划相差很远,部分抄袭前人,没能吸取前人思想核心,不是以迂回包围敌主力为目的。曼施坦因又提出把装甲兵集中在A集团军群作为主攻方向的计划,这一计划得到斯图普纳格尔、伦斯德、垂斯考等人赞同,并经过施蒙特推荐给希特勒被采纳。曼施坦因计划能部分采纳史里芬计划特点,用小分割从阿登山区分割法军向海峡突击。史里芬计划特点是集中、分割、速战,德军要是能集中主力从荷比交界的亚琛直接向敦刻尔克实施突击,用史里芬思想把联军都合围在内陆,不让其从海上撤退,计划效果更佳,但曼施坦因的计划仍然比希特勒计划强很多,仅少数人能理解和预见到,在5月10日西线战役打响。德军中央的A集团军群以装甲部队为前导突破阿登山区,向英吉利海峡突击,与右翼的B集团军群把英法联军三十多万合围在敦刻尔克地区,但德军仅六十个师左右围困三十万盟军,其在西线全部兵力仅一百零二个师,占全部兵力一半,严重的兵力不足不可能速战,难以迅速解决被围盟军,全力攻击最多也只能消灭一半,加上希特勒又下令停止进攻,致使敦刻尔克的盟军主力基本都成功撤退。在北欧的战况是4月德军攻入丹麦、挪威后,英法联军也登陆挪威,与德军的交战直到6月初,与敦刻尔克撤退时间相近,7日盟军撤出挪威。德军攻占敦刻尔克后,兵分几路向巴黎等地进攻,并且迂回包围马其诺防线驻军,战至6月22日法军投降。二战的西线战役一直是西方军事领域非常重视推崇的战例,其战略部署和战术特点都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是军事战略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