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初期
(2012-10-08 11:24:11)
标签:
历史唐朝战争战略杂谈 |
分类: 古代历史 |
安史之乱初期: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除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因为他直接控制河北大部,又以清君侧为名,开始顺利,仅一月就攻占洛阳,但是叛军沿途劫掠杀戮,不是仅前往长安,而是称帝到处攻略,很快就失去人心。十二月常山太守颜杲卿与平原太守颜真卿为首组织义军二十多万,河北二十四郡仅六郡在叛军手中,其余都反正归朝廷,但是唐玄宗派遣哥舒翰帅二十万在潼关不出,郭子仪等又在围困云中,都没支援常山,安禄山派蔡希德帅万人从河内北攻常山,与朝廷迟缓相比,史思明在颜杲卿起事不到十天就到了常山,第二年正月常山陷落,颜杲卿等遇害,河北除平原、清河三郡外又被叛军攻占。唐玄宗让郭子仪撤围云中返朔方去攻东京,又派李光弼帅一万三千军攻常山,守军三千降,李光弼用安思义计,与史思明的两万精兵作战。此时决定整个战局发展的就集中在潼关和河北平原,官军在潼关方向毫无作为,仅平原孤弱的颜真卿利用李光弼与史思明相持,接受李萼的建议,集中三郡兵援清河大败叛军收复魏郡,并援程千里截断河北,切断叛军与后方的联系。李光弼与史思明相持四十多天,向郭子仪求援,郭子仪没有从诏去攻东京援哥舒翰,而是移军代,接到李光弼文书后,帅十多万军队出井陉与李光弼联合败史思明,把史思明包围在博陵。由于颜真卿切断河北和李郭包围博陵,使河北军民纷纷杀叛将,多数郡又被收复。在洛阳的安禄山在河北危机后抱怨亲信劝他造反,准备返回河北。战局本来向有利于朝廷的方向发展,但哥舒翰杀安思顺、杜乾运与杨国忠等矛盾,又半年无所作为,使唐玄宗逼令他出战。违背李萼、李光弼上书要求坚守策略的不是唐玄宗,是哥舒翰打击杨国忠,哥舒翰即使受诏出战,也应该留充足兵力守潼关,他有二十万军队,出战也可以绕武关先去南阳,不应在地形不利的狭窄谷地与叛军会战,总之他的无能、争权导致唐军在潼关的主力二十万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本人归降叛军。潼关战役让原本被分割困窘绝望的叛军绝处逢生,不仅一路入关攻占长安,在博陵包围史思明的李郭也撤围返回河东、朔方。史思明带着残存的三千人开始攻河北,各郡不是陷落就是投降,信都乌承恩就帅五万归降,仅颜真卿又坚守四个多月突围,史思明仅帅三千人第二次平定河北,不仅因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也表明当时唐朝战略政策上有缺陷,仅有李光弼、李萼等少数人有战略头脑。756年七月唐玄宗幸蜀时太子李亨被军民阻截到灵武即位,当时身边仅少数人,潼关败后,河西诸胡因为都护思结进明未回,以为败亡正内乱,唐玄宗认同李亨即位后,首先让他招抚西北众胡,唐肃宗一面任命裴冕为宰相、杜鸿渐知中书舍人,同时任命周泌为陇右节度使、彭元耀为河西节度使,与从潼关返回的都护思结进明共同安抚西北。李泌是唐肃宗的好友,也从衡山赶到灵武,加入了唐肃宗的政府,这些人是唐肃宗最初的亲信成员,领导开始了艰难的平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