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字和号的发展
(2012-08-23 09:55:16)
标签:
历史古代习俗名字名号杂谈 |
分类: 古代历史 |
中国人字和号的发展:中国古代姓氏产生后,并非是人物的唯一称呼,封建传统对人物的称呼往往还用官职或君、公等尊称,而成年男子“二十冠字”,举行成年冠礼后,在姓名之外另授“字”,早期的“字”有单字,比如项籍字羽,刘邦字季,多用双字,比如孔丘字仲尼。很多人在“字”外还有“小字”,也就是俗称的小名,对“字”的礼数大约在汉朝时完全系统化,尤其是在士族和豪族士大夫当中,往往是贵族和士大夫、文人重视使用。对“字”的礼数也是这时期形成的,有了很多严格的忌讳和使用准则,通过“字”的使用情况也能了解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等级发展情况。“字”与名讳同样,都不是随便任何人都能使用的,通常只有长辈对晚辈能使用,因为“字”是父母在子女成人时授予子女的,只让父母兄弟使用,甚至按长幼排序如伯、仲、叔、季,局限在家中,后来扩展到师长,在主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封建伦理下,老师也能使用学生的“字”,同学师兄弟也可以用,可见只有至亲关系之间才能用“字”,旁人用是无礼的表现。在封建等级条件下,君主和长官也被允许使用部下官员、幕僚的“字”,但是下级是不能使用上级官员的“字”,这在当时是区分等级的习俗。比如《三国志》马超传记载关羽、张飞对马超称呼刘备的“字”不满,尽管内容可信度差,但体现的习俗是准确的。称呼仇人的“字”带有敌视、轻蔑人的内涵,马超临终写信给刘备时就称呼曹操的“字”,直接用孟德称呼他,不用尊称和官职,也是表现敌视的态度。对别人的家人称呼其尊长的“字”也是被视为无礼的,比如司马朗传记载他九岁时就批评别人对他称呼其父的“字”,常林也对客人称呼其父字表示不满,不拜见客人。称呼尊长的字与名讳都是不礼貌,甚至敌视的态度,称呼小字也相似,比如曹操对许攸称呼他的小字不满,文史中甚至用某甲替代,只是吴国史臣做曹瞒传有轻视态度时才直接用。相比对号的使用能宽容些,别号通常是外人起的,不是有严格规定,带有别称、赞誉的性质,通常是约定俗成的性质,也有自号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