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族政策对蜀国的影响

(2012-08-21 15:02:12)
标签:

历史

三国

政治

民族关系

杂谈

分类: 三国历史

民族政策对蜀国的作用:三国时期蜀国的民族政策是造成其亡国的主要原因,诸葛亮执行的民族政策不是进步意义的民族政策。蜀国最初的民族关系是由马良负责,招抚蛮夷的马良去世后,马谡成为蜀汉执行与蛮夷联合政策的主要倡导者。诸葛亮在南中三叛后,诸葛亮前往镇压,对南中的战争约半年,从三月到七月的作战中,诸葛亮主要平定了雍闿、高定的叛乱,在建宁主要与叛军作战的是李恢,治理平定牂牁朱褒的是马忠,诸葛亮五月渡泸攻打孟获,他采纳了马谡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希望诸葛亮能降服人心,诸葛亮采纳后七擒七纵孟获,招抚了孟获。这时期蜀国的民族政策表面是成功的,但是诸葛亮执行的民族政策基础不是进步的政策,他虽然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对象却仅局限在少数民族上层贵族身上,七纵仅是招抚个别贵族,不是建立在对少数民族各部和广大少数民族百姓的基础上,尽管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成效和影响是有限的,事实是南中的孟获确实不复反,但其他各部往往并没有效忠于蜀国,《三国志》蜀书记载,李恢在诸葛亮撤军后不久,就再次与叛乱的少数民族作战,平定叛乱把豪帅迁往成都。在云南树立的诸葛亮与蛮夷誓碑也有“蛮为汉奴”等歧视少数民族的内容,都表明诸葛亮当时执行的民族政策是反动的,并没有尊重和爱护少数民族,因此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反对也是正常的。蜀国少数民族的反抗是激烈的,不仅云南太守吕凯在诸葛亮南征后被叛乱的南夷杀害,就连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推荐的主持军事的向宠也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阵亡,在张嶷传记载高定叛乱平定后,越雟郡少数民族多次起兵杀害了两位太守,以致后来的太守不敢去上任。蜀国执行的民族政策与封建社会中落后的歧视政策同样,都是以利用、镇压、奴役少数民族为核心,往往把少数民族当成雇佣兵,参加军事战争,并没有对少数民族执行平等、联合的政策,因此对少数民族的招抚也不能争取其多数。比如武都的氐族投降司马懿的就比投降蜀国的多,235年武都氐王苻双、强端就帅六千多人投降司马懿,次年另一氐王苻健要降蜀,张嶷传记载是他的弟弟反对,造成仅苻健自己降蜀,被迁往广都县,可见武都地区氐族多数投降了司马懿,以致氐王无法在当地统治迁居蜀国内地。从历史经验分析民族关系主要是与少数民族贵族的关系和与少数民族百姓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对贵族优待能笼络贵族心,能优待百姓能笼络百姓心,蜀国的民族政策从苻健孤身投降评价,不正是体现了仅仅能笼络贵族心吗?少数民族贵族往往有割据和称尊的野心,难以保障祖孙几代长期效忠,不比人民受到优待能长期效忠,这是阶级利益和经济基础决定的。蜀国的情况也是与历代情况相同,也是少数民族地方贵族在几十年后也有割据分裂的趋势。诸葛亮在南征后,南中地区至少可以不留部队,靠当地贵族维持,尽管仅局限在南中,其他像建宁、云南、牂牁依然要靠李恢、吕凯、马忠等驻守,但是仅仅南中地区到蜀国的末年,也依然需要派大将霍弋驻守,可见依靠少数民族贵族统治,也同样是能保障祖宗效忠,难保障儿孙不反。相比晋朝更重视优待少数民族百姓,晋朝能受到少数民族多数人民拥护,司马保在关中“羌氐悉从之”、贾疋也是“关西胡、晋翕然响应”都是以百姓为基础,有民心才能长久,少数民族贵族支持的政府和少数民族百姓拥护的政府影响和作用比较可知强弱。蜀国的民族政策也直接影响到了蜀国的存亡,在邓艾、钟会伐蜀时,霍弋也曾上表请求援助成都,但被拒绝,这也表明当地局势不稳需要部队驻守,蜀国把东线主力都调往成都,派阎宇指挥主力支援成都,仅留罗宪帅两千人守永安城也不让南中的部队北援,不仅因为要守南中,而且派往南中的部队也不是蜀国放心的,因为成都不守后,南中的将领多数都要霍弋立即投降,可见都是对蜀政府不满的,这其中不排除有很多少数民族或亲少数民族的将领。早先在建宁的李恢就是与少数民族关系能亲近,与他关系密切的马超就亲羌族。在蜀国马良、马谡能执行联合少数民族的政策,相对也能重视少数民族人心,可惜马谡还被诸葛亮杀了。向朗在诸葛亮南征时代替他在成都留守,在蜀国也是受到上至执政,下到孩童敬重的人物,也被诸葛亮罢黜,他也与马谡关系密切,向朗被免后又被诸葛亮重新任命为光禄勋,比李严、廖立的结局能强些,诸葛亮也是因为向朗是受到举国上下敬重的人物才起用他,但不让他参与军事和民族政策等重大事务,直到诸葛亮去世才任左将军,向朗支持马良兄弟,称为圣人,也是支持民族联合政策,进而主张内部团结以和为本。蜀国的民族政策执行得比较好的将领,主要是马忠和张嶷,史书中记载了他们还能受到少数民族的尊敬,马忠深受少数民族拥护,去世后人民都悲伤悼念他,为他立庙祭祀,马忠孙在晋朝是建宁太守。张嶷也能受到蛮夷尊敬,其孙在晋朝任梁州刺史。社会政策的执行必须以民意为基础,民族政策的执行也同样要重视大多数少数民族百姓的利益,不能仅局限于贵族。三国时期的民族政策执行得最进步的是司马昭,他不是仅笼络了几个少数民族贵族,他的政策就是以少数民族百姓为笼络的基础对象,他招抚的兄弟民族人数多达八百多万,人数已经超过三国人数总和,这些百姓中多数人忠于晋朝,很多人与中原人融合,从俗改姓成为中原文化的拥护者。这是挽救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有进步贡献的民族政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司马懿入关中
后一篇:司马徽的学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