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蜀战争的结局
(2011-01-19 09:12:19)
标签:
历史三国人物统一杂谈 |
分类: 三国历史 |
平蜀战争的结局:司马昭在对邵悌评价平蜀战争结局时,主要是从政治因素考虑,体现了战略思想。他评论蜀国连年征战,使双方的百姓不得安息,他发动统一战争是举手之劳,可是众人都反对,只有钟会赞同,让他指挥必然成功,尽管钟会有野心但是蜀国百姓不会支持他,中原将士也急于回乡不会拥护他,他要造反必然自取灭亡。从军事角度分析战争结局,邓艾率领三万人迂回攻击蜀中平原,要是蜀国百姓都拥护政府,这些人是不可能取得灭蜀的最后胜利,若姜维分兵两三万援助成都,调外地兵力支援成都,不会削弱剑阁防御,从军事角度看是完全可行的,可是为什么蜀国失败呢?关键就像司马昭说的,在政治上失去了人民支持,邓艾迂回最初在江油也是经过战斗夺取,田章突破三路阻击部队,与邓艾联合攻江油,并非像演义小说写的是守将不战投降;攻打绵竹也是与蜀军诸葛瞻部激战取胜,邓艾在仅有少量部队的条件下,又是遭到蜀军的激烈抵抗,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就是:蜀国当地百姓、官僚几乎都不支持政府,百姓都逃离进山也不配合政府军防御、作战,而蜀地官僚多数都像谯周那样,愿意投降,政治决定战争胜败,常年战争民不聊生让蜀国岌岌可危,因此司马昭说取胜是举手之劳。十八万军队对十万多,兵力不占绝对优势,只是在政治上具有绝对优势。古代人评价司马昭是麒麟,现代也有人说姜维是幼麟,成年比幼稚强就体现在政治上的成熟,为国家、百姓着想。姜维用计图谋复国尽管是忠义,但是结果正像司马昭预料的那样,人民和军队都不支持谋叛,姜维违背民心,结果仅造成了几位统帅被害,蜀中部队群龙无首、成都混乱了数日,不能阻止进步历史潮流。在吴国也是多数人都认为伐蜀不会取得成功,仅有张悌认为,蜀国政治腐败,司马昭能取胜,就算不胜也不会有损,为此吴国人都嘲笑他。在当时的豪杰中,司马昭政治谋略和战略思维最强,平灵州抚塞北,能力最全面,在嘉平二年就用谋略战胜过姜维,也是他抓住汉中空虚的机会。邓艾与姜维的军事才能都是一流,司马昭评价蜀国仅依靠姜维一人,也只有邓艾在军事上可以与他抗衡。钟会谋略出众,也是非常之人,多才多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