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顺治时的大学士
(2010-11-12 16:50:11)
标签:
历史清朝顺治人物大学士杂谈 |
分类: 古代历史 |
清朝顺治时期大学士:清朝最早上疏要求建立明朝内阁制度的是马光远,崇德元年后,清朝政府逐步中原化,设立了内三院。清太宗时代著名的内院大学士有希福、范文程、宁完我、刚林等。清朝入关后,洪承畴担任大学士,顺治元年起用了冯铨、谢升任大学士。作为执政的大学士主要作用不是体现在军事上,而是在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领域,体现在恢复国家社会生产上,清朝入关担任军职总督的大学士有洪承畴,他和冯铨上疏恢复了明朝的票拟制度,冯铨和谢升还上疏恢复明朝的礼仪制度,都被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接受。希福、范文程在多尔衮去世后才重用,冯铨名声不佳,在顺治朝任大学士长达十二年,直到康熙十一年去世,不仅因为才能,还因为他属于孝庄太后集团,当年顺治要废自己的皇后是孝庄太后的侄女,冯铨竭力劝谏。顺治三年任命宋权为大学士,他和范文程、杜立德等是清朝初期廉洁、仁义政策的主要倡导者,反对压迫汉人,荐举了杜立德、王永吉等杰出人才。八年陈名夏任大学士;九年高尔俨、陈之琳任大学士。十年由李若琳荐举的成克巩和吕宫任大学士,同年金之俊、图海任大学士,冯铨复任大学士。十一年傅以渐、蒋赫德、王永吉、党崇雅任大学士。十二年车克、巴哈纳任大学士;十五年胡世安、李蔚、卫周祚任大学士。顺治十五年改内院为内阁,大学士用殿阁称号命名。清朝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最高权力机构时,内阁仅是皇帝领导的行政机构,入关后内阁地位上升,大学士的影响力也逐步加强,太宗时代的大学士多数是拥护中原文化的满人,或者是汉人,大学士希福是萨哈廉的亲信,大学士宁完我也是萨哈廉的属民,范文程、鲍承先是杰出人才,都拥护中原文化。太宗时代的大学士地位尽管比入关后的大学士低,但是其中的希福、范文程、宁完我在顺治初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入关后清廷重用熟悉中原的冯铨、谢升、宋权为大学士,和洪承畴一起负责把中原制度移植到清政府中,可是他们也对抑制清廷早期的反动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大学士宋权要求废除加派,清廷圈地伤民,也是宋权要求免除失地百姓三年赋役,减轻了这些乱政对国家、百姓的损害。清朝初期能逐渐得到百姓拥护是执行了进步政策的结果,与进步、仁义的大学士的历史功绩分不开。清朝初期用人也能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即使冯铨这样前朝的佞臣也能发挥其长处,让他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把他改造成进步人士。总体上说在顺治时代发挥主要作用,对国家有益的大学士希福、洪承畴、范文程、宋权、冯铨、宁完我、谢升、图海等,他们都有杰出的才能,其中像宋权、范文程等德才兼备,而且能荐举优秀人才,对康熙时代也发挥作用更是国家栋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