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封吴王
(2010-05-22 16:53:29)
标签:
历史三国外交杂谈 |
分类: 三国历史 |
孙权封吴王:黄初二年八月孙权向魏文帝称臣,此时刘备正帅军攻打荆州。魏文帝召集群臣讨论,一派主张伐吴,以侍中刘晔为首;另一派主张联吴,以黄门侍郎司马孚为主。史称刘晔以魏取天下十分之八,蜀吴仅有二州,灭吴则蜀国难存怂恿伐吴。现在我们看看三国时期地图就能知道刘晔的魏取天下十分之八是多么荒诞,如果考虑了人口比例因素,就难怪魏文帝也不以为然。司马孚主张联吴,他甚至认为孙权不送人质,也应该宽容,“不可以嫌疑责让,恐伤怀远之意。”司马孚所说的实行九服之制,在现代人看,就是招抚少数民族的意思,是古代《周礼》确立的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接受江南归降与招抚少数民族有什么关系呢?曹魏代汉建国时,统治区域仅仅局限在中原曹氏统治区,他的合法性还没有在全国广泛得到承认,各地区都在观望中原局势的演变,刘备也称帝了,正是天下二主,莫衷一是。司马孚劝魏文帝接受孙权归附,哪怕是名义归附,都会增强曹魏的政治影响,事实也是这样,曹魏接受吴国归附后,黄初三年二月,鄯善、龟兹等边远各地才派使臣朝见,承认曹魏中央政府的地位,史称“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开始对西域实施统治,司马孚建议联吴对江南建立名义上的统治的结果是从根本上巩固确立曹魏是中央政府的地位,也使代汉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合法化,让同样称帝的刘备孤立,刘晔说的与蜀国联合伐吴对曹魏不利。魏文帝的失误是封吴王,他封了孙权为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本来这就可以了,但是同时封了吴王,曹魏自己已经有扬州刺史了,没有封孙权扬州牧,对孙权实际占领了扬州大部分地区的事实,魏文帝采取回避态度,他是按照周朝楚吴越蛮夷可以为王的旧例,视孙权为蛮夷才封他吴王。而客观现实是天下三分的势力并非相距悬殊,司马孚劝阻魏文帝不要伐吴,两国领土、人口相差不多,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在西域已经归附的条件下三次伐吴都无功而返,都表明曹魏对吴国不是八对一的优势。魏文帝在接受孙权归附时对刘晔表示想乘机攻打蜀国,刘晔反对,称“蜀远吴近,”刘备“便还军,不能止也”。黄初三年十月孙权不送人质时,魏文帝要伐吴,刘晔认为“必难仓卒”,没有劝阻。魏国没有利用刘备失败灭亡蜀国,失去了最后统一的机会,演义中的安居平五路是不存在的。魏文帝承认了割据,随后又伐吴,把帮助曹魏获得西域统治权的司马孚降为河内典农,孙权的外交策略取得了成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