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在北方草原的行政管辖
(2009-05-04 11:26:52)
标签:
历史制度杂谈 |
分类: 晋朝历史 |
晋朝在北方草原的行政管辖:晋朝是北方鲜卑族大批南迁的时期,在阴山西侧的吐谷浑是晋朝建立后迁至,在三国司马昭执政时期拓跋部迁徙到阴山东部到燕山之间地区。在261年拓跋力微时期,派遣世子沙漠汗为人质,正式臣属于中原。晋朝建立后,在中原生活了十多年的沙漠汗要回国,当时的拓跋部已经和它东部的务桓(乌桓)成为强国,侵扰晋朝边境。晋朝的征北大将军卫瓘认为沙漠汗才华出众,担心他统领拓跋部会危害晋朝,劝说晋武帝把他留在中原,但是晋武帝不愿失信,卫瓘又劝说使用离间计,让务桓、拓跋内部矛盾,削弱两部。结果造成乌桓王库贤归降,而拓跋部内部反对晋朝的旧贵族诱使力微派人杀害了沙漠汗,力微也在乌桓王的计谋中被杀,不亲晋的力微去世后,晋朝派遣卫操等人来到四分五裂的拓跋部安抚,《晋书》卫瓘传记载的不如《魏书》详细。《魏书》卫操传记载了他是经常出使拓跋部的卫瓘亲信,应该是被卫瓘派到拓跋部处理该部动乱的,晋朝是否还采取了其他何种措施,是否也像对待扶余事件那样派兵干预就不得而知。当时北方各部都是晋朝臣属,内部事务要由晋朝做决定,比如慕容部要攻打宇文部也要先请示晋朝,被拒绝后发动叛乱,攻灭扶余,结果晋朝恢复扶余,派兵击降了慕容廆。拓跋部的内乱使该部分裂,势力削弱,以后力微的两个儿子执政的十几年应该依然臣属晋朝,因力量弱而比力微时更加依附晋朝,因为这时期卫操等人已经是长期留驻拓跋部,晋朝官员在草原部族开始了直接行政管辖。在278年力微去世时沙漠汗子桓帝当时只有十一二岁,卫操当时自然不会是他的部下,他的具体职位、职责不详,晋朝在草原是否还有更高的官员不得而知。直到293年时,在晋朝为人质的沙漠汗子思帝即位,表明与中原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文帝沙漠汗家族开始统治拓跋部。但是还依然受到草原旧贵族的制约,295年思帝去世,统领整个拓跋部仅仅一年,终年二十余岁。晋朝为了平衡拓跋部内部各势力,把拓跋部分成三部分,由沙漠汗的两个儿子桓帝、穆帝分管其中的两部,力微子昭帝管理一部,这三部中昭帝为名义上的最高首领。昭帝与桓穆二帝关系友好,没有相互分裂矛盾的迹象,应该是晋朝把拓跋部划分为三部,目的是让与晋朝关系密切的桓穆二帝控制大部分拓跋部领土,加强对北方草原的管理。296年三部的部队不可能像《魏书》记载的有四十万骑,这显然是夸张,因为第二年参加文帝夫妇葬礼的人总数也只有二十万,这应该是当时三部的大致实力。297年桓帝在晋人的支持下西征五年,征服了二十余国以后,三部的部队估计达到了四十万,而卫操等人当时在桓穆二帝那里已经是担任辅相,参与管理草原地区的事务,同时依然担任晋朝的官职。《魏书》竭力淡化晋朝对拓跋部的管辖,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卫操传记载的碑文明确记载了桓穆臣属晋朝的事实。而且昭帝和桓穆二帝还是依照晋朝的管理行政划分接受晋朝中央管辖,驻上谷(河北的赤城)的昭帝由河北的司马颖管理;驻参合坡(内蒙的丰镇)的桓帝由并州的司马腾管理;驻盛乐(内蒙的呼和浩特)的穆帝由关中的司马颙管理,在桓帝兄弟给父母迁葬的时候,驻守北方的三王都派幕僚部下参加。这是因为295年穆帝把并州游牧部族迁到朔方、云中、五原,向西渡黄河地区攻叛乱的部族,都是关中事务,是受司马颙统领的行动。在中原内乱时期,根据卫操碑文记载,桓帝是接受他的上级平北将军司马腾檄书派兵到晋阳参战,而不是《魏书》中描写的是司马腾、刘琨向拓跋部乞求救兵而来。这些军队也都是晋朝将领指挥,桓帝因功被朝廷授予大单于,卫操也因功封右将军、定襄侯。长期以来还有很多晋人在卫操的劝说下,被桓帝安排到拓跋部担任职位。桓帝去世后,司马腾还哀悼,祭祀丰厨,并且给桓帝追封谥号为义烈。到穆帝时期,控制了整个拓跋部,依然接受晋朝统辖,被晋怀帝封为代公,以后又加封为代王,以代郡和常山郡为食邑,桓帝和穆帝都是忠于晋朝的鲜卑族首领,他们统领的鲜卑拓跋部已经是接受中原政权直接管辖,由汉人担任辅相参与管理的地方政权,这不仅是加强了中原与草原两地区人民的文化、经济交往,同时也提高了鲜卑族文明进程。晋朝对北方草原虽然采用的是辅政的方式,但是已经是汉族与鲜卑族共同管理,并且在重大事务上,晋朝中央政府的影响力是具有权威的,晋人在鲜卑臣属地方政权中的地位也高于历史上一般的臣属政权,晋朝中央政府直接行使行政管辖权,鲜卑首领也能忠于中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