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都有"三好三坏"?

(2007-10-25 13:23:58)
标签:

产经/公司

我总喜欢在周末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又若有深思地看出窗外。我真的喜欢这样的外面的景色,一片开阔地之外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延延续续地直通向远方,象是老家的黄土高坡,似乎总是望不到头,但也总能感到尽头。在办公室楼下不远处是一条忙碌的马路,隆隆的车声被玻璃隔开后只留下了若有若无的想象。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无由自由地想起一些关于企业说法的往事。想起“企业都有三好三坏”之说来。
 
我会想起很小的时候,父亲与朋友们的谈话。那时的父亲在乡镇企业办工作,我一直搞不清楚那时的企业办是什么性质的单位,后来阅读文献也未找到其准确的职责。在乡镇工作期间,家里总是会来许多父亲的朋友,他们在一起热切地谈论着企业以及企业的改革。那时候大约是八十年代初,我才十岁多点。
 
他们谈论企业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企业都有三好三坏”,有时也会说一句“怎么能不断的好呢?”。大意就是说企业的效益总有好的时候,也总有乱的时候。好的不会好太多,坏的也不会坏太久。
 
我不知你听到这句话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你当然可以想象黄土高坡上的几个农民带着厚重的鼻音说话的情形。你也可以就此关闭我这无聊的博客,以避免听我一点不学术的论述。我当时,年纪还小,并不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但是我清楚地记得那个带着沉思的说话场景。
 
企业为什么有三好三坏呢?有时我也象模象样的思考,并且在中学作文中用当年流行的“假如我是..."进行宣传我的思想。
 
九十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进行到一家大型国企工作。那个城市有着众多的工厂,其中能够列为全国第一的就有十多家,我所在工厂在也是一个行业中的全国第一。那时正赶上国企贫困,那个城市效益好的工厂没有几家。我所说的效益好,是指在基本工资保证的前提下,还能发点效益奖。
 
那时,我正迷恋经济与管理,自己象模象样地研读着一本本或厚或薄的经济管理类书物。我所在的工厂效益非常差,以至于我可以在到处走动。我挨个走着我所在工厂的几十个分厂,走着不同车间,后来也无所事事地到一些大型工厂地看看,去聊聊。
 
在那种走马观花的走访中,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也就是“效益嘛,自然有好有坏”。这句话与父亲的话如出一辙。说这话的老工人们,成堆的围在车间的某个角落,他们以等待幸福的姿态等着。就象是现在一些精英们所说的“温水的青蛙”,日子一天天地痛苦或快乐地过去了。那时虽然没有这样的洋说话,但是也有类似的说法,诸如思想陈旧,不思进寻,得过且过的说法,基本上都是针对工人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不断提高“执行力”。
 
我常常凝视着上下班的人群,年轻的时候,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人们还在准时进入到潮起潮落的人群中。他们准时进入车间,准时换上油腻的工作装,换上油黑的白色手套,然后用干净的抹布擦着机器,然后再到某个角落去聊“企业的三好三坏”,然后就是下班。偶而,车间主任会召集大家开会,宣传一些诸如“减员增效”“今天不努力,明天就下岗”的政策,这些宣传会给人们以更多的谈资。在那个时候,我总感到他们有说不完的话,也想不通,除此之外他们怎么就能“执行力”了?
 
当然也有会有活的时候。这时候,主任、班组长会层层宣传,强调这批活如何如何重要,强调出现质量问题会如何如何扣工资。接着人们开始干活。我曾经在铸造车间做过砂型,我的任务就是与抬砂箱,将一个抬的放在另一个上面,做浇注前的准备工作。在那个时候,经常让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有两个,一个是这些老工人为什么能够如些认真?另一个是,为什么管理学还要一再强调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他们的积极性已经够高的了。从那个时候开始,质量似乎就一直是中国企业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根据主任及班组长的宣传,主要是由于工人干活不认真的原因,于是想到了重奖重罚的办法。这一点最容易得到人们理解。但是重奖倒不一定能够兑现,重罚确是要动真格的。谁敢重罚,在那时就等同于有魄力。于是,便有干了活的工人师傅却拿不到太多的钱。他们也认,虽然也有牢骚。那种重奖重罚之类的管理活动却仍然没有效果,也没有人追究管理层的责任,因为大家普遍认为那是不够狠的原因,用现在的话说关键在于“员工执行力不够”。“企业总有三好三坏”,他们非常宽容地接着着管理层的行动。
 
我没有被罚过,不是因为没有错,而是因为我很快发现,“工人的错误最容易被发现,而管人的人的责任似乎不好发现”的道理。便很快通过关系调到一个管理处。那时,城市里的各个工厂都把希望寄托在了全面质量管理上。于是,我们厂时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各个分厂或科技处室都要有质量员。我就成了我们一个处的质量管理员。我的任务就是陪着处长去生产工厂(包括我原来所在的车间)检查质量。某次,处长要求我要非常认真地按要求进行检查。我照着做了,一是我年纪太轻,被检查的人总是对我轻视;二是处长交待了。结果,那个被检查的车间得了四十二分,处长让我再调高点,就调了七十分。在万人工厂的检查中,绝大多数都是九十五分以上的情况下,七十分意味着没完没了的会以及奖金的取消。后来,我知道之所以要求严格是由于处长与某些人关系不和的原因。我只是一个刀而已。那时,我的心情沮丧极了。看了全质办一份份报表,我无法想象工人该怎样工作。完全按要求来做也就罢了,可是除了车间之外似乎其他部门都不一定会按要求来做,车间这一块也存在不一定全部按要求去做。
 
这种沮丧给我若干年后带来的好处是,我很快理解了博奕论。一个万人大厂,各个处室、各个分厂、车间以及车间的各个个人,企业的高中基层等等,都存在着各自的利益。在复杂利益的博奕中,往往结局达到最佳的可能很小。仅凭一纸两纸通知或规定,想改善现状,那纯粹是做梦。管理最重要的是发现这些博弈,并且找到一些方法措施使之向组织需要的方向前时。这些方法或措施可能是责任、流程的细化优化,也可以是别的职能管理,但肯定不会是出台一些规定了事。否则,就象职工不会干活一样,管理者实际上不会管理。如果员工没有执行力可以清晰再现的话,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的执行力该怎么再显示呢?后来,每每想到这些,便会对执行力这一悬学般的词汇感到好笑。
 
我挨个地走过一个个大型国企,去听去看,去凑热闹,再去听那些企业都有三好三坏的言论。再后来,我就离开了那个地方。再后来,我还会断断续续听到一些故事,譬如那家企业上市了,火了几年又不行了。那家企业现在效益特别好,行业好的不的了。这时,我会想起那句话“企业都有三好三坏”,也会想起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潮涨的时候,牛都会飞;潮落的时候,才知道谁没穿内裤”。这是说股市的,我想对企业管理也是一个样子。管理根本不知自己该做什么时,行业火了企业似乎也就好了“牛都会飞”,行业不好时,企业也就坏了,但坏的的时候却“不一定知道谁没内裤”。三好三坏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