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任俊正
任俊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259
  • 关注人气:2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里学会说话其实也不容易

(2007-10-21 16:22:15)
标签:

产经/公司

该文曾进入新浪首页产经排行榜
 一个人去找另一个部门经理。这个部门的办公室是一个开放式办公的大房间,在房间靠里面隔了一块就是部门经理办公室。这个员工推门进去之后,发现没人。退出后随口问了靠门口的一个人:“你们经理去哪了?”
 
第二个人当时正埋头做案头的事,被吓了一跳,下意识地回答:“经理不在里面吗?”这两个人虽在同一个公司,但从来没有打过交道。
 
对于这样的回答,第一个人显然不满意。任何陌生人面对这样的回答都会不满意,便说了句:“在里面,我还问你干什么?”话气很职业,但职业的话令人更生厌。
 
第二个这时候似乎从案头工作回到了现实,非常奇怪怎么会有这样莫名的责问,便很有口才地回了一句:“他去哪里,用给我交待吗?”潜台词是:“我有回答你问题的义务吗?”
 
第一个人默默地摇了摇头,转身走了,并留下一个怜悯的眼神。
 
就这样两个人开始莫名的对峙。本来见面机会就不多,最多也只是一个人去另一个人的部门去办事。去了之后,谁也不会和谁打招呼,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过,对方走后,也都会适时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发两句评论,基本上都是批判性的。
 
还有一个故事。
 
在一个万人大型企业里,有两个中层处长长期不对付。我曾经开玩笑说,有些中层十年来不会除了开会在一起外,根本不会主动在一起探讨公司的事情超过十个小时。当时,便有人说我太乐观了,有些人除开会之外根本不会在一起说一分钟的话。
 
这两个中层就是这样的。在一起开会的时候,一个人提出一个观点,另外一个人肯定会首先否定掉,然后谈自己的看法,虽然自己的看法也只是换个角度换个表达方式的重述第一个人的观点。管理就是这样的有意思,它的艺术性足以让任何有发言权利的人艺术地履行自己的角色。
 
我当然没有义务去寻找两个人之间的关联症结,但是在那个企业的几个月里,我还是不停地观察着两个人的变化,并试图推测其中的微妙。观察组织里每个人是我的兴趣,也是做咨询过程的额外收获,但是对我来说,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则是当我的咨询方案出来之后,最终成了两个人的进行褒贬的标的物。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每次方案最终讨论之前,我都会私下征求两个人的书面意见。当博奕双方信息不充分的时候,意外的情况却常常是两个人的意见高度统一。
 
大约过了两年以后,与一位两人均熟悉的管理人员聊天,说到这两个人故事,才知道了大约的答案,好象在某年某月评先进的时候,两个人只有一个评上了,没评上心理很不平衡。当时两人都年轻,在庆功宴上,评上的一位好象说了一句什么话当时两人就在办公室闹翻了。此后,一直在较劲。
 
我曾经感叹,现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非常脆弱。似乎一点风,一点雨,就可以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打破。打破也不同于表面轰轰烈烈的,而是那种慢慢风吹雨蚀的减弱。譬如,因为一个令你尴尬的场面,一句令你不安的话,一个人可能就从此你的心里消失,手机里存着对方的电话,你也记不起打给对方,想起了也不知为什么要打给对方;你出差到他所在的城市,会记不起要去看望,偶而记起了也会因为时间或别的原因没有去看望,虽然你可能在宾馆无所事事地待着......
 
在一个企业里,情况可能会更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语言之后,会是双方业务密切或不密切的交往,而那次语言带给对方的不快会反映一次业务讨论的观点分歧上,而第一次分歧又会反映到第二次,再是第三次,慢慢形成了两个人的对峙。对于这种对峙,有人把他称为企业里的政治斗争,而有人则会将之称为企业文化。
 
就写到这里吧,北京的秋天黑的很早,我要跳出这些无谓的思考休息一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