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热点乱弹 |
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主要是看中其价值观。在选太子一事上,价值观是一个否决指标,没有好的价值观,那么直接被否定。李泰、李恪就是这样的类型。那么原太子如何评价呢?此人价值观方面,有结党之嫌,也没有干成多大的事情,整个儿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电视剧是中国的电视剧,讲的是中国人的事情,用的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合中国的味口。许多人看过电视之后,可能会立马认同这样的观点:“在组织中,忠诚是第一位的”。没有忠诚就谈不上一切,没有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再好的人也不能用。这和我们一向的思维是一致的。
与我们的一向的思维是一致的,表现在组织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正常的却一定是正确的。那么什么价值观呢?在电视剧里,关键是要我皇帝一边。在组织中,往往被理解为站在领导一边。譬如,在国营企业,人们习惯用站队一说来形容,关键是要站好队。如果站错了队,上台的领导与自己不是一路人,那么与领导不一心,就是与公司不一心,让你下你就下。譬如,在民营企业,关键是听老板的。老板说你对,你就对,不对也得对,否则就是不“忠”,价值观不一致。对于这种价值观的理解被扭曲,我们显然不能认同,但组织中的确出现了这样的令人惋惜的现象。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唐太宗的行为,会发现他并不是唯价值观至上的,还考虑到其他的一些因素。我们会发现,除了价值观之外,他还考虑着能力和业绩的维度。简单地说,价值观、能力和业绩三个维度是构成了其选人的标准。三者的权重随着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越向前倾。到了选太子时,价值观就几乎权重占到了100%了,谁有一个好的价值观,谁就能获胜。但是到选一般吏部、户部之类的官员时候,太宗能不知道谁是那个皇子的人吗?他是知道的,但是只要不反大唐,有一些结党嫌疑,是可能理解的,还要看能力和业绩的情况。譬如每次议论人选的时候,不都是各个皇子争着推荐自己的人吗?太宗当然看的清楚了。到了基层,基本上只看能力了,因为没有什么业绩,价值观什么样对组织也没有多大影响。
基于此,如果一个组织仅仅看价值观来选人,而且还以为唐朝就是这样的,那么就是对唐朝的误读了。组织选人或评优,是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最好能够将要考虑的因素进行加权处理。一味只考虑一个因素,或者一味盯着某一个因素的短处,结果会出现常见的那个现象---张三业绩不行,不能选;李四态度不好,不能选,王五能力不强不能先。最后只有选马六了,结果是马六也没什么业绩,也没有能力,只是态度好点,听老板的话。就象是李治。
如果我们再看,会发现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之后做了些什么呢?很简单,那就是培训。为李治挑了一大堆太师、太簿的,就是为了提高李治的能力嘛。这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选了一个态度好,但没有业绩和能力的人,也不给培训。等这个人真上任了,能力总显得不强,业绩总是没有的时候,我们又会对这个人挑三挑四的,结果这个人就不被组织满意了,要废了。这个现象在组织中还少吗?
前一篇:电视剧贞观长歌太差的三个表现
后一篇:人生不能象被遗忘的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