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管理感悟 |
国庆期间,我呆在北京。当人们纷纷利用长假外出的时候,我却利用着长假返回北京。翻翻书,想想事情,却被一个没法证明的命题所困惑,是不是总有许多的企业在重复着管理史。管理的研究,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从经济人到社会人,从科层管理到扁平管理,认识在一点点进展,而许多企业的成长是不是也一定要重复一遍历史?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霍桑实验,梅奥从中发现了一个道理,就是人并非都是机器零件,也需要关怀。本来是想研究照明与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却发现研究项目本身对工人的研究就意味着对工人的关注。工人受到关注,效率却提升了,与照明无关。这一事件,也曾经类似地发生在我的咨询过的一个企业中。这家中小企业做管理不知为什么决定付高价请管理咨询,希望建立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老板和员工对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充满了渴望。但是,当我走进企业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这个企业更需要的是注入一种“关怀”的力量,而不是他们所理解的新型管理工具或方法。老板需要得到员工的理解,行业发现低谷时,他需要员工与他共同支撑。员工需要关怀,他们总感到与老板之间的有一道鸿沟,简单的人事问题常常成为了劳资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在做咨询方案时,更多的是做了一次“霍桑实验”。我对咨询过程的每一个活动,都进行了精心策划,对整个组织的情绪进行管理。整个企业的情绪随着我们咨询的进展而逐步达到了高潮。我曾经积极鼓励过,也曾经有非常严厉的语言在全员大会上对某些人和事进行过批判。结果,在咨询方案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员工们就发现企业变了,变成了自己所期望的。那么,为什么要等到我们到来之后,企业才会发现这一非常朴素的道理--关怀呢?
古老的朴素的东西总是容易被遗望。
走进书店,发现新书争奇斗艳,而且都标着不菲的价格。再随着翻翻,发现行距很宽,再配以大量的图片,二百页的书能写多少字?可读者还是争先恐后的地掏着腰包。因为,人们总是期望获取新信息,必竟我们处在信息社会。然而,真能获得什么呢?面对这些新潮的管理书籍,我又不仅又想到那句话:是不是每个企业都要走一篇管理学史?
今年我去过许多企业,有的走马观花,有的是深入咨询,却发现人们常常被新潮的事物所吸引。一个新的管理工具,一个新的管理现象,一个新的管理新人,都被人们谈论着,似乎离开了企业搞好了或没有搞好都是因为新的管理工具或方法。可是,当仔细追究下来,却发现孔茨那本一版再版的管理学上的一般原理,却被人们忽视了。PDCA或者计划、组织、领导、人事、控制,仍然成为恒在许多企业面前的一道坎。不会做计划,只会用非常美丽的语言写一些战略,却无法落实成行动。不愿意仔细筹划自己的人才,却迷失于员工素质模型之类。不愿意仔细思考自己企业价值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却醉心于各种绩效考核工具?不用心地理解员工的心,却在各种薪酬方法上转悠。
我不想得出结论,老瓶装新酒的各种书籍让人们眼花缭乱,更不想得出结论,金钱的欲望装扮了许多在人们视野出现太多包装的管理专家,而我只是不希望企业要再重复管理学研究过的一个个故事。
想起曾经遇到过的一个民企老板,在趾高气扬以及紧缩眉头时,都曾经声称过:“两条腿的人多的是”;也想起曾经一个国企老总,非常自信地讲过:“管理没有什么用,有市场就行”。
在某企业推广平衡计分卡时,最大的成功因素就是咨询方与企业方一起比较认真地思考了一个企业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也非常投入和认真。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企业,推广过程中更多的还是在如何做计划,如何开会,如何汇报,如何形成目标方面进行着一遍遍地沟通。就这样,还是有人谈工作时在东扯西扯,让好好的一个会议变成了信天游。
企业为什么总是会一遍遍地重复着历史的故事。“两条腿的人多的是”这种泰勒早期的观点早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管理没有什么用”的观点,也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而那个优秀企业开始从事的管理基础工作,许多企业还没有做,但在历史上却早已经被研究过。
企业是不是进化的?有些企业的今天就是你企业的明天,而你的今天却是别的企业的明天。这种进化又不是自然进化的,如果你不努力迫使它进化,它除了生存,就是死亡。
我一遍遍地想着“是不是总有许多企业在重复历史”这个命题,一遍遍地与朋友们聊着天,发现这个命题很令人困惑。
前一篇:别把工作会议当成朋友聊天
后一篇:基于价值增值逻辑进行绩效指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