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企业变革的深入,绩效管理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从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到央企给地方子公司的指标,从公司形为的评价到员工工作绩效的评价,尽可能数量化的指标考核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然而,当这种来自于西方科学的绩效管理方法在普及的时候,人们却容易忽视自己企业的传统。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传统,有自己传统的优劣好恶的评价标准,现在的绩效管理方法不一定能够体现这种标准。现代的绩效管理方法,一般遵守所谓的SMART原则,更多的体现结果导向。没有结果就没有一切,而且业绩是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流行的考核方法,也就是KPI和GS,也有业绩、态度和能力,或者其他基于工作结果或工作计划的绩效管理方法。任何绩效管理方法,都企图量化地表达客体为达到目标而做出的努力。通过绩效管理方法,我们总会对公司和员工的绩效以评价,属于优秀或者良好,属于及格或不及格。但是,绩效考核评价出来的优秀并不必然与企业传统的标准相重合。
我曾经走访过一些企业,在谈到优秀中层干部的标准时,几乎无一例外的将干部的德放在首位,如"不溜须拍马","干实事,不要光说不练"。我没有足够的样本去推测中国企业的整体现状,但是绩效考核出来的“优秀”的确与人们心目中的“优秀”有很大的差距。在缺乏统一标准时,一个人眼中的"光说不练"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眼中的"沟通能力强".一个眼中的"踏实能干"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眼中的"缺乏开放思维".在对绩效管理的科学性提出要求时,实际上也对绩效考核的适应性和牵引性提出了要求。
绩效管理应该与企业传统相适应。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传统,(我们固切不论这个传统的优劣,实际上也无法评出优劣),绩效管理的导向如果与这个传统偏差过多,可能会起到相反作用。某企业是一个传统的国企改制后的有限公司,改制后公司为了把握市场,考核中体现了对市场的重视,后来也兑现了考核结果,这引起了企业里技术人员强烈的不满,这种不满意直接导致第二年对市场支持不力,结果那个市场部经理一气之下另谋高就。
绩效管理也应该能够促进企业传统的变革。传统的变革,不可能自发的进行,必然要有一个推动。推动不可能是开开会,说一说就变了,而必然要有一个工具。因此,绩效管理中应该选择适当的工具,努力促进传统的变革。
量化固然是好,但在未充分掌握工具的科学性时,必须也应该逐步实施。一步到位,由于量化指标设置不合理,顾此失彼,过于激进,反倒不利于企业发展。
企业应该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关注自己的传统,并不意味着要拒绝创新,更不意味着要趋向保守,而是一方面强调变革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结合就意味着必须清楚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强调要不断革新传统,对传统中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重点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