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的不一定会沟通,能说的不一定会说"
这句话是一次聊天时,E公司的吴总说的一段话。当时吴总举了一个例子,当时他带着某位副总与客户谈合同。可能是因为特别想得到那个合同,那位副总不停的说不停的说。说,是那位副总的专长,他能够在酒桌上从开始说到结尾。但当时谈合同时,最重要并不是说,而是听懂对方的真实意思。事实上,对方因为对E公司一位总工在当地的声望,以及E公司给对方曾经做过的工程,已经订下了一个价格。但是,这位副总并没有听出意思。吴总当时不得不当机立断,打断了那位副滔滔不绝的话。
每次沟通都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首先是建立在双方基础上的,否则就没有意义。遗憾的是,人们常常以为能说的就是会沟通,结果能说的不停的在说,不能说的在不停地想着下一句自己该说什么。这样,不知不觉沟通就变得成了只有沟,没有通。
一般来说,组织当中的每次口头沟通大致有两个内容,一是达成协议,一是传递情感,当然可能还有其中他的方式。达成协议,可能是传递一个命令,一个决策,也可能是一个通报之类,也可能是为了寻求共识的解决方案。这一类型,我们常常可以理解。但是,传递情感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人们总会忘记情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同样的一句话,因为说的人情感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也可能因为听的人感受的而有不同的效果。出于不同的情感,或者出于对听者不同的情感预知,说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太多的时候,太多的人转了一大圈不外就是想说一句话。如果不注意听,这一句关键的话就会被忽略。
要达到口头沟通的目的,就需要听了。一是听对方企图达成的最终协议的本质内容,实际上往往也就是一两句关键性的话。二是倾听对方情感的变化,就做出相应的反应。必如,对方可能出于两个人的关系,对有些话不敢直讲,就转来转去的讲,你就需要做出反应,是杜绝对方讲下去,或者引导对方讲下去。
一些不会听的人,常常会在对方的细节上转来转去,结果沟通不知不觉转了方向。必如,一个下属A找领导谈昨晚的加班的工作,本来是想因为昨晚思维中断后没来得及继续往下写方案,现在需要请示领导该如何写。结果讲的人讲了句“昨天晚上我在家里写方案时,写到了一半,邻居家发生了吵架,那个谁和谁因为谁是第三者在吵架..."这时往往听的人会不由的走神,将自己的注意力引到了“第三者身上”甚至会发一通评论。结果,又可能因为A和B两人对“第三者”看法不致,最后把工作给忘记了。
周日晚看《对话》,有个年轻的八十年代创业成功者讲了一句话“得仔细听,人们总是会绕着圈子说话”。其实,越能做到高层的人们,越是会听的人。那位不会听的副总,我估计要往上做就有点难了。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给领导汇报工作时,领导总是不表态,那是因为领导在听,你可能没有讲清楚或者领导没有领悟你的本意。Y公司老总经常对紧张的不停的汇报的下属说这样一句话:“你给我讲这些,要我做什么?”要领导,这又要求你会说了,不在于说多,而在于说到点子上了。这又说到沟通的另一面了,也要会说。但是,会听才会说,呵呵,是不是也有类似感觉?
前一篇:思维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