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慈不掌兵"。
记得MOTO的高尔文曾经要求人事经理与每位员工谈话,询问是什么原因让员工“决定受伤地离开”。在公司最初小规模时期,他都要亲自和每位员工谈话。
让我感动的不是MOTO的人情味,也不是当今流行的“以人为本”,而是“受伤和委屈”。
有人讲,员工初入职时看的是公司。入职以后,看的是经理。是公司的名声或整体状况,吸引着员工走进公司的大门。是经理,或直接上司,使员工决定着去留。
当我今天在思索这个我过去讲课中内容时,却有另一番认识。直接经理固然重要,但公司的机制更重要。当一个非常糟糕的制度让员工感到压抑时,直接经理真是无能为力了。
我常常想,为什么员工要离开?在当今的就业形势下,每位员工的离开多多少少都曾经有过痛苦的失落,是工资没有兑现承诺了,还是与同事不合了?是上升空间太小了,还是上司不公了。夸张地讲,从进入一个公司到走出这个公司,都有着一番心理历程。受伤或委屈可能占着非常大的比例。
一位员工要离开公司,令我感到自己真是慈不掌兵。从任职资格上,他真是有些差距。由于公司制度原因,他情绪不高。由于情绪不高,在我所负责的项目中态度不积极,工作绩效差。工作绩效差,我只能激励。激励无果而将会使组织利益受损时,我真想让他离开。第一个项目,我没有,我考虑到要过年。第二个项目,还是这样。终于,一场迟到的沟通之后,他提出离开了。
之后,我一直深深地陷入低落的情绪之中。我甚至反复回忆着沟通的细节,是我那个细节不小心,还是我的情绪没有得到控制。我不希望因为我的原因而使一个人伤痛累累的离开(也许别人并不感到受伤),何况面对那一双收敛的眼睛。我能理解那种收敛。不论他是否真该离开,而我不愿意我是直接的导火索。
慈不掌兵啊。
一个职业经理人不应该这样啊,他应该以组织利益为重啊。
为什么不能构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让每个进来的、出去的,都是充满希望啊。这根本不可能。
当公司制度原因时,我似乎感受到在我们紧张地沟通时,有人在笑。他妈的。
我也知道,这只是个开始。我以后,还会不得不送走许多人,而每次我内心都会酸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