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2025-06-24 11:57:20)
标签:

鉴真大法师

欧阳修

苏东坡

梁思成

郭沫若

分类: 旅游
字母rlyuan新浪博客

从瘦西湖西北门出去就是鉴真广场,顺着广场边山路就上了大明寺。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大明寺素有扬州第一名胜的美誉。寺庙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故名“大明寺”,距今已有近一千六百年历史了。千年古刹,正是杜牧诗里所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那个时代,听着就有历史的沧桑烟尘感。

到了笃信佛教的隋文帝杨坚六十寿辰,又诏令全国在三十个州里立三十座塔供奉佛祖舍利。大明寺也在其中,塔名“栖灵塔”。塔高九层,庄重典雅,气势雄伟。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名人个个都曾在塔上留下了诗句墨宝。

      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大法师任大明寺主持时,受日本僧人之邀,为弘扬佛法,历经十年,六次东渡,五次失败,第六次终于成功。鉴真大师最终圆寂于日本奈良由大师亲自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内。大明寺因此成为中日文化交流、佛教关系史上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此后大明寺历经劫难,千年来,屡毁屡建,屡建屡毁。寺名因此也屡改屡复,“秤平寺”、“栖灵寺”、“法净寺”都是曾用名。直至八十年代初大明寺才始得太平,现为国保文物。

      我们穿过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妙庄严殿,行色匆匆,没有敬香跪拜,只是感受了古刹千年道行的法力气场。据说,大明寺的菩萨非常灵验,所以顶礼膜拜的信众很多,特别是年轻人,香火很旺,烟雾缭绕。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大殿西面有一组著名的重要景点——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

      平山堂是北宋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为公务之余在此与亲朋好友饮酒赋诗所建。环境幽静,花木扶疏,凭栏远眺,江南诸山皆来眼前,有“远山来此与堂平”的感觉,所以有此命名。

      有趣的故事是,平山堂上有左右两匾,右匾上书“坐花载月”,典故是欧阳修聚宾会友时,常命下人摘得荷花数朵,取其一朵传客,每经一人掰去一瓣,谁轮到最后一瓣就喝酒一杯、赋诗一首。常常如此游戏至深夜,大家载月而归,故曰坐花载月。

      左匾上书“风流宛在”,是清两江总督刘坤一所书。四个字有两个错字,寓“风流少一点,实在多一点”之意。也委婉地指出了当年欧阳修在此风流倜傥、放荡不羁的轶事趣闻。我想,其实宦海沉浮,醉翁之意不在酒。

      平山堂后数步便是谷林堂,是苏东坡在扬州任太守时,为纪念亦师亦友的欧阳修所修建。当年苏东坡考中进士时,是欧阳修主考。堂名取自己诗中“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中两个字合成。
谷林堂后即是欧阳修后人、清光绪两淮盐运使欧阳正镛重建的欧阳祠。祠上匾额书“六一宗风”,十足彰显了六一居士风范。

      欧公、苏公都是一代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道德文章光耀千秋,名垂青史,高山仰止。更何况,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名人雅士在这里留下的无数足迹,大明寺是文脉深厚,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这一组建筑的东边,即是鉴真纪念堂。七十年代初期,受周恩来委派,梁思成东访日本,参观考察奈良唐招提寺和一些古建筑,亲自主持了纪念堂的设计。纪念堂1973年落成开放,精舍巧建,清幽雅洁。纪念堂正中供奉鉴真遗像,楠木雕刻干漆夹纻而成。遗像前铜香炉是日本天皇所赠,院内樱花乃日本长老所赠。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中国园林式的西园我们没有去。据说有天下第五泉、贤守清风馆、御碑亭、船厅、鹤冢诸景。然后,我们就是围着栖灵塔转圈,排队乘电梯登塔,居高临下,远眺四周风光,等待日落。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源远流长大明寺,高山仰止平山堂


大明寺,我们也是走得快之又快、看得粗之又粗,这么有品位的场所,只能说隐约领悟了一种遗产精神、一种文化力量。南无阿弥陀佛!

(谢谢来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