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韩城两日游(上)——党家村和韩城三庙

标签:
党家村东营庙韩城城隍庙九郎庙韩城文庙 |
分类: 旅游 |
韩城,读书那会儿光知道那里出煤,韩城矿务局,大名鼎鼎。这次趁校庆老同学聚会,西安同学组织我们做了一次韩城两日游,转了一圈才明白,关中平原厚重得太,岂止是煤。
常州,是我的老家,第一故乡;上海,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地方,第二故乡;贵州,是工作上班赚钱养家的地方,第三故乡;陕西,是我读书三年的地方,一向由衷敬重那里的风土人情,第四故乡。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理所当然应该推介推介。
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算得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典籍文化、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重要的孕育地。我们所到的韩城,大禹治水时就被老人家称为龙门了。小时候背历史朝代,“齐楚燕韩赵魏秦”,韩城所在的韩国也赫然位列其中,历史文化悠久得太。韩城地处秦晋咽喉,承东启西,面向中原,背靠甘宁蒙,连接陕晋豫,是华北入陕第一道门槛,地理位置关键得太。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小导游说起来,满脸的自豪。
韩城游第一站是党家村。
到了党家村,小导游说,当地人管党家村叫“党圪崂”。别看只是一个“圪崂”角落,已经风风雨雨近七百年了,还是国保单位呢。一下车,
站在村边的塬上俯瞰,一片密密匝匝的小青瓦屋顶掩映在绿树丛里,就看得我喜欢。进村,一道道泛着包浆光泽的石巷干干净净的,上百个保存完好的四合院错落有致排列在石巷两边,院落的门头千姿百态古色古香,院落里的正房厢房装饰朴素里含着精致,考究的石雕、木雕、砖雕向游客无声地叙述着昔日的文明辉煌。
比起山西这个大院、那个大院来,我觉得党家村少了豪华富贵气氛,多了素雅安宁味道,少了官宦金银光泽,多了农耕诗书色彩,乡村文化气息更浓、更接平民地气,更像一首“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的抒情小诗。















韩城二日游第二站是古城三庙。
离开“党圪崂”,辗转来到韩城老街,参观古城三庙。我非常惊讶,在一个很狭小紧凑的区域里,竟然摆下了文庙武庙城隍庙三座庙,宋元明清百余座各式建筑串成了两个国保一个省保,组成一个韩城博物馆,那气派那内涵,恐怕国内地县级市里绝无仅有。也显示了韩城世世代代的老百姓对文、武、忠、义的崇敬和追求。
我原本浅薄,见到博大精深心里就虚,加上走马观花,除拍了几张照片外,就没有知道什么、记住什么。印象深一点的就三个:
1.
武庙真正的官名叫“东营庙”,别名“关圣庙”。原由是,明以前,韩城驻军分别驻扎在东南西北中五个营区里,这里是东城营区。军人崇武,都是关帝老爷的粉丝,于是在营区里修了关圣庙,以便祭祀、保佑打胜仗,所以就叫东营庙、关圣庙。恰恰挨着文庙,孔子关公,一文一武,很般配,所以,又叫武庙了。
庙里还有祠,叫三公祠,是祭祀三国刘关张的庙宇。庙门上挂一副对联“三人三姓三兄弟,一君一臣一圣人”,那字写得有意思,你们看看照片就知道了。
2.
文庙大成殿前古柏参天,其中有四棵很有意思。一棵一根树干的叫“独占鳌头”;一棵两根树干的叫“二龙戏珠”,我说叫“双喜临门”,大家都笑我;一棵三根树干的叫“连中三元”,一棵五根树干的千年古柏,说明上写五指柏,大家都叫“五子登科”。韩城人就是这样想得美。
3.
城隍庙里看到一副对联“举善到处心无愧,行恶来斯胆自寒”。城隍老爷就是这样告诉老百姓“举头三尺有神明”,教诲人人得有敬畏之心,他老人家在云头里看着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