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驴友的来踪去迹

标签:
驴友西安户外旅游 |
分类: 征程跋涉 |
西安驴友的来踪去迹
枫林晚
〇六、〇七年左右,西安驴友众多,一到节假日,秦岭山上遍地是人影,当地村民说,如司马的兵成群结队。从山下经过,有人打趣说,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逃难的,仔细一看是没事干在山上闲转的。当时流行的口号是,宁请朋友流汗,不请朋友吃饭。仅过了15年左右爬山热渐渐消退,如今已很难见到当年的情景。声势浩大的这帮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
这得从西安发行旅游年票说起,03年旅游年票在西安登陆,很多人还持观望态度,第三方发行的年票,景区能买账吗?有人就买了年票到景区去试,景区竟然认了,就回来口口相传,买的人渐多。当年私家车极少,公交也很少直达景区,头脑灵活的一帮人就租车营运,用别人的车赚钱,在古城热线等论坛发帖子招募同行者。生意越做越大组成俱乐部,设立办公点,一般都在居民楼里租一套住宅,租金便宜,驴友知道就行了。
没想到生意一好,年票公司不干了,不许别人搞年票游,跟景区联手,不许年票游的大巴车靠近,两三公里外景区设立景交车赚钱,不许集体办理换票,只允许个人办理。生意一度瘫痪,而旅游公司发往景点的车生意也不景气。当年市场还不成熟,没有旅游公司现在城四周设立的接驳车,年票公司也没有这么大实力,非赔本不可。最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都半死不活而结束。
有头脑的人又找到了新的商机,用以前保留下来的联系方式,或手机号、或QQ号,把这些人又招募到一起,组织大家去爬山。好在西安有秦岭作为后花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个年头的人,大家需要放松,需要发泄,爬山的人越来越多,成了气候。“驴友”这个词大约就是这时形成的,即是旅游的谐音,又背着背包像驴一样向山上爬。俱乐部只要做一面旗帜,好点的还建立一个网站,设立许多板块,发照片、发游记,登旅游信息,制作很多户外俱乐部吊牌,每人发放一个以证明身份,像样的户外都有队歌,有高雅庄严的,有诙谐风趣的,最搞笑的是“失笼我”一首方言版队歌:人家说她爱我,她爱我,我信了,我信了,咦——,原来人家是失笼我,失笼我。
租别人的大巴车就开始营运了,费用很便宜,一天的官价25元。最多时一家户外一天可收客满10几个大巴车,平时也有四五辆,衰败时也有一辆都坐不满的,大家都很丧气,爬山也失去了信心。这帮人中有官员,有专家,有教授,退休的,有上学的。坐在车上一律平等,都听领队安排。每人一个背包,一支拐杖,带上水和干粮开始登山了。紧接着户外运动店应运而生,装备越来越多,一双鞋就有一千多块的,护膝、护腕,帽子、眼镜、海拔表,冬天上山的冰爪、雪套,烧水做饭的煤气炉、锅碗,每次带的食材,临时休息时用的吊床,过夜用的帐篷、防潮垫,有人盲目买回来从来都没用过。此时又滋生了一个新词叫“混账”,指没有帐篷的人和别人住在一起,当然不可有非分之想。
在一起走就显出了强弱,一批强驴脱颖而出,他们强强联手,组成新的团队,走险境,有名的如冠之队,有独行侠如踏雪,穿越鳌太如履平地。有了一些高难度的目标,以到达而自豪,如东梁、鹿角梁、首阳山、拔仙台,以走过长线显示本领,如穿越秦楚古道、穿越鳌太等。到达大寺方成“驴”,因为有水路、旱路、山梁、上坡、下坡,一切境外复杂地形,恶劣气候都遇到了。
当然更多的人是随大流走,坐大巴一日游为主,形成了固定的流程,领队车上收费,旅途唱歌娱乐者,赠给纪念品,回到上车地点化整为零。一般都是在体育场周边设立集结点,中途预定地点可以上下车,事先没有报名的,只要车上有空位也可以“空降”随行。当年的车辆都比较老旧,为了利润更大化,就租最便宜的,不久出事了,一个户外队大车失灵滑到了沟里,好在没有生命危险,后打官司,上了中央台今日说法栏目,西安驴友的名声在全国大振。此后不久各户外队就开始为队员买保险,分解减轻危险压力。
爬山热越高涨,队伍越壮大,隐患就越多。就像蜜蜂分窝,往往就是得力的领队,重立山头,以其自己在队里的影响、人脉,另树一杆队旗,成了新的寨主,更有甚者,连原队里的网站都改换门庭,据为己有。当然在自己的队伍壮大之后,也会有同样的结局出现,这样的现象层出不穷,蜂王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多,就打价格战。有的设立会员制、有的小群来参加活动给提成,有的转帖有奖励。最后厚道的老板存下来了,如驴窝,价格低廉的老板也存活下来了,如吵破天,因为有人追求品质,有人追求低价。好多户外队在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
一日登山的收入毕竟有限,老板们就向着多日旅游的路上发展,但爬山是由体育局管的,旅游是由旅游局管的,爬山的带队证由体育局颁发,考试科目难度系数都简单;而旅游只认导游证,文化素质要求多了。随着市场管理越来越严格,领队必须面对改制的新形势,考取导游证,后来大多人持双证上岗。户外队也就一个门两个牌子,增加了旅游公司的名字。
虽然户外队不断接近旅游公司,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不同,旅行社有门市接待游客,无固定群体,有大团队用接驳车统一接客,专职导游领队,以长线为主。户外队有固定群体,打感情牌,有固定联系方式,如手机号,以前的QQ,现在的微信,自己带队,收款,甚至开车,最多在单元楼设立办公室,甚或是皮包办公室,一般以短线为主。
当年那帮驴友,年龄渐渐大了爬不动了,年轻人又有了新的活动项目,爬山人越来越稀少,再加上这几年不断封山,限制高山穿越,内外因结合,导致爬山项目衰败冷落了。
要问驴友归何处,当年的驴友,一部分退出了历史舞台,大多数参与到改制后的户外队,多有旅行,少有爬山。驴友从市民中来,又回归市民中去。青山依旧在,风光随处有;驴友时常变,美景总在前。
2024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