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敏孝
李敏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14
  • 关注人气: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顶梯子崖

(2024-09-23 17:56:29)
标签:

倚梯城

魏孝文帝

大禹

跃龙门

分类: 山水情怀

登顶梯子崖

李敏效

黄河大梯子崖地处黄河龙门大峡谷,尚存北魏时期人工开凿的挂壁天梯及孝文帝时的倚梯城遗址。周日与山行户外80多人同行,午后到达景区。

站在山前,一根方形石柱矗立眼前,大梯子崖的题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顶上映在天幕下的是手握钢钎,举起铁锤的开山工。背后是壁立千仞的绝壁悬崖,那道登天梯就缠绕在悬崖上左右摇摆。右侧是一条垂天瀑布,白如丝绸,上半截直挂而下,下半截随风飘散,左右晃动,石壁坚硬的石棱撞得它改变了航向,瀑布尾变成了书法中的蟹爪勾。天旱少雨水,何以挂绝壁。问知道内情的人,雨天为天然瀑布,天旱时用抽水机补充水,这也见怪不怪,好多景区都是这样。悬崖顶,蓝天白云露出一角,似乎预示着自己才是瀑布的源头。

穿过一处天然形成,又经人工修补的佳人巷,若非佳人者强行要过,那就得受点委屈了,从缝隙里挤过去,衣服背包在石壁上蹭得嗤嗤作响,不过没人在惜。紧接着要过的一线天,却似乎宽松了许多,距离也短了许多。梯子崖依然陡峭,因而在抗战中发挥了它的优势,把敌军挡在外边无法上去。

梯子的功能就在于用来拔高,而不在于向前迈进,所以呈之字形随崖面而凿。崖壁上凿痕虽历经千年风雨,仍清晰可见。天梯大约建造于北魏时期,首先用于军事,后来也成为人员往来的通道,促进了民族融合局面的形成。仰头看山顶的倚梯城,如在天外,那玲珑的石亭,凌空展翅,红旗向我们招手致意,手扶铁索链,去探寻大禹的脚印,刚才仰头才见的古亭,站在悬崖边,招呼行人停一停,歇一歇,吹吹凉风,看看山下的滚滚流淌的黄河,看看紧靠崖壁的石梯上络绎不绝的人影,看看对岸韩城连绵起伏的山岭。

上到梯子崖顶,原来只攀登了全程的三分之一。更多更艰险的路程还在后边,而体力已消耗大半,午后强烈的阳光正当头,汗流浃背,衣服早贴在了身上。一鼓作气向上爬,目标看得更分明,倚梯城上朋友的呼唤增强了攀登的信心,一览众山小的信念在鼓舞着自己。只往上望,不回头看,胜利就在前面。

距倚梯城更近了,只剩下一个“之”字的路程。穿过状元亭,近观独占鳌头的月蟾石前面是最艰险的禹开石,一层房高的巨大岩石,中间只有一条小裂缝,拦在道口,无法通过查看水情,大禹把工具向石缝一插,用力一撬,一人宽的裂缝形成,凿岩成阶,下而治水,人们也有了上下的通道。手抓铁链艰难地往上攀,腿还在不断地发抖,已经站在了岩石顶上。穿过大禹的化龙道,虽然我们没幻化成龙,也带上了几多龙的灵气。化龙殿已经到了我们跟前,拜拜神奇的大禹。

向左就是北魏倚梯城遗址,当时的遗迹尚在,小汽车大的石基散布一地,这里原是屯兵之所,魏孝文帝西巡到此视察军事祭祀大禹。旁边倚梯城内新建了大禹文化博览园和大禹庙化龙殿。仿建的大殿如旧时的庙宇,一条巨龙横卧房脊之上,两侧有吻兽把守,新建的城墙城门也严阵以待。谁能料想到陡峭的山崖顶却是一块大平地,易守难攻,作为军事要地再合适不过了。然而,战术以攻心为上,再坚固的城池也会因心里防线被摧垮而失去,北朝更迭多少事,谁也逃不脱心理上的败北。

龙门之巅新建造了一处人造顶峰,一层高台之上,建造三间四柱石牌楼一座,牌楼下一道石门槛,牌楼上书“一跃过龙门”,越过去再回头看,牌楼上的字变成了“龙门之巅”,现实中的龙门要这样好跃,那还何须拼搏奋斗。这座平台就是天上龙门观景台。置身顶峰,极目远眺,起伏的山峦静静地躺在蓝天下,黄河从中间冲了一道深沟,悠闲地流淌着,崖壁间的之字路,如绳索一般把大山捆绑住,似乎怕它跑去,大河就失去了依偎。那弯弯的拱桥像一道彩虹连接着秦晋大地,梯子崖上,倚梯城前,龙旗招展,带来一片祥和。

从观景台下来,是新建的万岁堡,这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孝文帝曾在此狩猎御敌,发生过多少故事,都被历史的风云淹没不见了,现在的后人不得不来推测、想象、演绎,来补全这残缺历史的一环。

返回时没走原路,那里太危险,向左绕过一个大圈,从一条偏远的小路下山,少了许多台阶,多了许多坡道,走起来很轻松,心里也少恐慌,黄河水为我做伴,也不感寂寞。不一会就到了人声鼎沸的梯子崖顶大平台,歇歇脚,乘乘凉,望望近处的大瀑布,听呼呼的风声,猎猎的龙旗声,河水的浪涛声。

一行人中攀上梯子崖的约三分之二,其余乘观光电梯上。再向上登顶,至倚梯城的不过十多人。上下所观,有价值的无非是千年古道梯子崖,和北魏倚梯城遗址。一个险峻奇特,充满挑战性,一个历史悠久,传说众多;一处登天梯,一处跃龙门。

 

20249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