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凭吊
(2024-09-11 17:22:29)
标签:
渭北石门关蒙恬扶苏 |
分类: 山水情怀 |
秦直道凭吊
李敏效
站在石门关秦直道前,先参观博物馆,再走秦直道。千古一路令人向往,使人赞叹。秦直道从咸阳直达包头,穿越了三个省,全长700多公里,现在能看到的仅有800米,然而以小见大,以微知著。直道的修筑,在秦代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不知那个叫做蒙恬的将军,什么时候变成了工兵总领,乘旨修筑起了直道。大约是在六国统一驻守边关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之时,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可能,利用战争的空闲时间,担当起了修路的任务。直道上布兵列阵的兵马俑,还原了当日的情形,那奔驰的铜车马标志着修筑直道的需求和必要。
宽阔的直道不亚于六车道的高速公路,两旁的林带显然是后人培植的,直道上长着稀疏的蒿草,中间的那道车辙印,显然已不是千年前的遗迹,但很肯定的说,它依然叠加在古老的辙印之上,黄沙遮住了往日的印记,却遮不住人们的记忆,挡不住对古代遗迹的探寻,这遗迹荒草记得,绿树记得,飞鸟记得,蓝天看得见,白云作见证,人们代代相传。草黄了又绿,枯了再发,树毁了再种,灭了再长,千载轮回,只有这直道一直沉睡不醒,不知睁眼看看,已经到了什么时代,当年的威风早已不存,消失殆尽,近旁就是高速公路,它的地位早被取而代之。
蒙恬何曾想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直道,早已荒草覆盖,车辙不在,那些被暴晒过人工炒过的黄土,再过筛处理,夯实压紧,变成坚实的路基。现在却被覆盖在沙土之下,被覆盖在历史的尘埃之下,被掩埋在暗无天日的表层浮土之下,只有几许游人的脚印踏在上面,压出一条灰白的道路,在草丛中间蜿蜒。当年宣读圣旨,蒙恬领命的盛况,形象的再现于道旁的铜塑中,拉土推车,挑担抬土,碌碡压路,铁锹铲土的场面,还显得热火朝天。戴着冠盖的车马,骑马护卫的兵士,浩大的仪仗队伍,已经行进在直道上。
这里帝王游,这里兵车行,这里货物往来,战马飞奔,这里胡人南下,弓缴互射,狼狈逃串,
直道经受了自然与历史双重的考验,严冬积雪覆盖,酷暑烈日炙烤,暴雨侵蚀,狂沙肆虐,它都未曾改变。春风吹绿了山野,秋月洒满了路面,秦直道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近两千年间,一直是交通要道,直到清朝才逐渐被废弃,如今更没有再启用的必要。但它浩大的气势,宏阔的规划,连当今人都难以想象。
当年的扶苏正和蒙恬一起守边,怎么也想不到,忽有一日圣旨传到,让他自裁,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他又不甘心死。搭弓放箭,冲天发问,守边修路,汗马功劳在,何以至死?天不应答,人无以对,直道默然,这里竟然成了他的一条不归路。几百年后,与匈奴和亲,把惨烈的战争转嫁到一位弱女子身上,王昭君手执琵琶,弹唱出了时代的哀嚎,与扶苏的天问应和。道边草地上的帐篷,似乎还是当年匈奴遗留下来的。
直道的尽头是一个跑马场,马不再奔跑,悠闲地在草地上吃草,马主人也不知躲在了哪个地方,马槽里空空无也,马棚门敞开着,真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无人骑马,无人训练,跑马场已沦为放马场。望着栏杆外的场景,直道已失去了大形,直绵延到山地,直道似乎也并不直,大致上沿着等高线向前修,遇到山峰也得绕一下,省人力物力,还得快捷便利,修在高地,避开河谷,以免被雨水冲垮,因此直到现在还保留了大致的样子。
秦直道早已不通,保留下来的一段作为文化苑,供游人凭吊缅怀,寄托情思,或许在以后不久,会发掘出直道下的文物,供人观赏赞叹。
2024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