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礼佛

标签:
浙东南 |
分类: 山水情怀 |
普陀山礼佛
李敏效
佛国名山数普陀,我不是佛教徒,进寺院常有畏惧感,这次导游给了我们新的认知,我们见菩萨,就是去找老师,拜菩萨,学菩萨,做菩萨。这一理念去掉了禅宗意味,使旅行朝拜变得轻松自在多了。仿佛也弄懂了“求人不如求己”的真谛。早年读鲁彦的《听潮》,作者就是用听觉来表现海岛特征的,读柔石的小说《二月》总疑心那女佛山就指代这里。
车行进中起了大雾,这不是好兆头,果然到达码头停航了,积压了好多人。好在我们不去东极岛,去普陀山的道路近,不久又通航,积压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向向渡轮。海面波澜不惊,白雾茫茫,薄雾背后的海岛隐约可见,展现出它的轮廓。寺庙的尖顶掩映在绿树背后,礁石直立,似乎随时要与海浪搏击。
好在道路不长,渡轮又大,不一会岸上的人群又集中到了岛上。各路景交车前又排起了长龙,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不排队等车,而是走截道去景点。走妙庄古道,过海岸禅林,到达白华庵。
普济寺是最有代表性的寺院。门前有“来了就好”的打卡地。面朝大海,面积够大,建筑宏伟,游客也多,香火旺盛。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和庑殿顶,上覆琉璃瓦熠熠闪光,殿角如鸟翼高高翘起。普济禅寺的大门紧闭,高高的石台阶,严实的花格窗把人与佛,凡间与神仙分为两个境界。我们只能绕道从小门进入,去探索佛国的奥秘。
与其他的寺院相似,前有天王殿,旁有地藏殿。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相当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疏朗博大、宏伟巍峨,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圆通是观音菩萨的别号,这座殿供奉的正是观音菩萨。上有赵朴初题写的“化雨频施”的匾额,殿前烛火辉煌,香烟缭绕,信众甚多。
寺前一面大湖,波光粼粼,绿树倒映,一条拱桥连接两岸。渡到彼岸,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大字似乎在指引着我们,顺路向上就看到了一座佛塔,绿树掩映中只见菩萨的侧身塑像高高耸立,衣褶清晰可辨。
转到正前方,高高的底座上,菩萨脚踩莲花台,左手执舵轮,似在掌握着前进的方向,右手微举,如在招手,如在致意。慈眉善目,面容庄严,背后蓝天白云飘动。观音眼帘微垂,注目生众,降福人间。前面是平静的海面,舟山群岛的岛屿。脚下是跪拜的信众,燃烧的香烛,青烟袅袅升腾,与天上的白云相聚拢。平台边绿树环合,给广场镶上一个绿边。
最优雅的去处是“不肯去观音院”,这个“去”字,是古文用法,离开的意思,指观音不愿意离开此处。穿过一片紫竹,越过补坦紫竹林院,就到了“不肯去观音院”,院前一座肆角的淡淡亭,玲珑矗立,亭下观海是绝佳的地方。海中不远处一尊睡佛侧头左倾仰卧,一面看苍天,一面看世人,一面又反观自己。海水涤荡冲刷着他的身躯,去掉一切污垢,还一尊纯洁之身。裸露的礁石如鱼似马,形象多变。此处观海的人多于敬香的人。
这里也有一座圆通宝殿,是最初观音道场的所在地,虽地域优势卓越,却面积过小,只好让位于普济寺,成就了普济寺,庙宇的名称、风格也就照搬了过去,这里的香火自然也就少了。观音院里“震旦慈怙”的牌匾挂在正中,震旦为中国之古称,怙是父母的合称,合起来大意是中国慈祥的父母。大殿里是金身的菩萨坐像,那尊不肯去的佛像,随着历史的年轮,早已不知了去向。不肯去者终究去了,似乎也是一种轮回。
2023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