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万历十五年》

(2022-04-07 13:21:07)
标签:

黄仁宇

张居正

申时行

海瑞

李贽

分类: 学海泛舟

前日之果 来日之因

——读《万历十五年》

李敏孝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已刊行了40年,在大陆畅销也有20年,因为是名著,未敢轻易涉猎,在连续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为贪官解读的情节,更觉深奥。读了长篇小说《张居正》,便想了解其后的枝节,遂拿来一览。

看书名似乎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看目录又似一部纪传体史书,读内容似乎是一部历史评传,网上有把它放在小说类。其实作者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 的大历史观。

全书共分七章,选择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六个主要人物来解剖。书中的每一章,都像是主要人物的传记, 每部分都像是写某一个人,但作者展现的不仅仅是单个的人和事,其叙述的人和事都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中央集权制度、内阁制、科举制、文官制度、朝服特点、丧礼程序等等。作者以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展开,让读者对人物的生平、思想、政绩、履历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但是,在铺排叙述的过程中,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串联中,作者展现的是人物生活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写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与群臣的矛盾,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官员与官员之间的矛盾等等。

皇帝昏庸无能,形成摆设。张居正不让他习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太后对他多加限制,虽贵为皇帝,其实成了“活着的祖宗”,直白的说就是活死人,人人敬而远之,这样的人岂能有大的作为,最多是把他的定陵修得豪华一点。

张居正独断专行,不廉洁自律,坐36人抬的大轿,如同今天的房车,遭人嫉妒痛恨,宠幸姊妹花,导致体亏早死, 虽未敛财,却来者不拒,儿子双双中进士,非正常情况也不干预,人们认为他峤刻、矫饰而自奉奢侈,这都为其死后的遭际埋下了伏线。

申时行在万历十五年是至关重要的。张居正死后,接替他的张四维,反攻倒算,把他的万历新政搞了个底朝天,皇帝也借助这股风潮独揽大权,其他官员更落井下石,群起而攻之,搞得张家家破人亡,亲朋好友受到连带打击制裁。好在张四维好景不长,老天收回了他。把这个烂摊子交给了申时行,他只能做一个裱糊匠,查露补缺,用了许多折中的办法,挽回了大明的损失,朝廷的名声。他虽以恕道待人,但仍不为时势所容,终回天无术,皇帝放弃诚意,文人相轻,小人从中作祟, 他只能离开首辅的位置,皇帝虽名义上关心他,却不任用他。

海瑞则是一个极端主义者,行为举止让人觉得古怪,往往以极左的面目出现,执法则用其上限,人称其奇特、怪癖而执拗,他是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又到处惹是生非。

戚继光随着张居正的死前程变得暗淡无光,遭到皇帝的猜忌和怀疑,随着戚继光调离北方边关,血肉长城就轰然倒塌,唯有修筑的边关城堡留下永久的贡献,坚毅果敢的将军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坠入寂寞和凄凉。将星西陨之际,帝国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

哲学家李贽理论上的自行矛盾,帝国失去了足以立足的理论基础。妻子离世时他曾感叹“慈心能割有,约己善持家”,只是遗憾她尚未理解“丈夫志在四海”的宏猷。赞扬有成就的女性,甚至认为历史上有一些特殊的女性比男人还优秀,但并不等于提倡男女平等,宣传妇女解放。他猛烈地抨击着世人,却往往还要依靠被抨击者的接济而生活。一方面拒绝传统,看出了当时的伦理道德已经极度僵化,因此提出一些进步思想,并且非常鄙视那些假道学和伪君子,另一方面又难以和心中固有的传统思想决裂。

黄仁宇先生的书渗透着他的大历史观以及他的历史思想在其中,在万历15年这本书中,黄仁宇先生勾勒了一个僵化的社会,他以道德而非契约,以人伦非法律,以人伦而非人性,在制约和分离人的思想和行动,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阶层都活的不痛快,活的扭曲和畸形,皇帝被这些教条约束和管教,底下的大臣和知识分子也是,甚至是被称之为思想家的李贽也是处在重重的矛盾和分裂之中,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思想,已经不能用扭曲来形容了,那是一个苍凉和没有希望的年代。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的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救技术之不及。帝国的没落就是自然而然的,并非崇祯皇帝的无能,李自成的残暴,吴三桂的变节,满人的骁勇,不管谁取胜,明朝的没落大势已定,不会更改。万历十五年已经设下了伏笔,或者说已经酿成了大错,铸成了恶果,大厦将倾已成定局,且无法更改,除非改朝换代,只是后一个朝代的好坏难以预示出来罢了。

借用原书结尾的一句话:“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这一年出现的一切都是前日酿造的,也因此也铸就了后来历史的走势和结局。

 

202247

读《万历十五年》

读《万历十五年》

读《万历十五年》

读《万历十五年》

读《万历十五年》

读《万历十五年》

读《万历十五年》

读《万历十五年》

读《万历十五年》

读《万历十五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