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错长城!错?

(2014-05-10 10:14:31)
标签:

旅游

文化

(四五月间山地丘陵最常见大花溲疏)
  名列“建安七子”的陈琳,我只读过他的乐府诗《长城饮马窟行》,其中有句:“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为之一震,血脉偾张。
  长城的功用,无论秦汉的故垒,还是有明一代的边墙,都是中原农耕民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提防。但实际上两千年来游牧民族一再越过长城入主中原。或许从战术上讲,长城是防御手段,但从战略上讲,长城的建设更多是劳命伤财,这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徭役,是无数“杞梁遗骨”,和无数孟姜女的眼泪。换一个角度来看,游牧民族入侵的结果是被农耕文明同化,终了说不上谁胜谁负,倒是形成了现代的中华民族。从前做为分界线的长城,成了中国版图腹地一道愈合的疤痕,成了中华民族苦难史的象征。
  现代,长城的意义,更多时候是一道建筑奇观,荒山野岭绝壁陡崖上一道漫长得匪夷所思的人类奇迹,并且与荒山野岭绝壁陡崖融为一体,人类文明与大自然在这里握手言欢,“相看两不厌”。长城坚守的不再是一个民族的阵地,而是时光——这个永恒之物。长城的存在,已经超越了对与错的价值判断。
  但我们要去寻找一段传说中的“错长城”。
  西沙地村,是密云和怀柔交界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村里男女老少,都会讲一个故事:话说当年戚继光主修长城时,忽传辽东兵犯,朝廷急调戚继光前去御敌。戚将军挥师北上,遂将修长城的任务交给了副将谭成。谭成却把本该修在神堂峪的长城修在了石塘峪。戚继光平敌归来后发现错误,又查出谭成贪污工程款,勃然大怒,上报朝庭,将谭成及二十多名相关官员于石塘峪西面的一条山沟里处死。至今,那条沟还叫“赃官沟”。而那条只修了一段,前后无连接的长城,被村里人世代称为“半截子边”——“边”是边墙的意思,边墙是明代对长城的称谓。近代,长城的称谓重新兴起,“半截子边”又被称为“错长城”。
  有人钩沉明史,这个事件并无出处,民间传说,无可稽考,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但何妨我们亲眼去看看这段有些传奇的长城?隐于山谷,默默无言——它就是存在,不去深究它为何存在、何以存在,不负责任地套用一段网络流行语:“认真你就输了。”
    领队照例是“电台情歌”,总共六人,除了电台和我,还有熊、七六、小娅、小荣兄。实际上我们已经是第二次探路“错长城”,上次还是三月份,石塘峪水库还被冰封着,在上山脊时走错路,耽误了时间,没能到达“错4号”敌楼,为避免天黑,决定从“错3号”下撤返回,没完成穿越。现在是4月19日,我们决定重新穿越一次。
  石塘峪是西沙地村西北的一条山沟,沟口有石塘峪水库,是我们徒步穿越的起点。密云山里很多这样的小水库,石塘峪水库东边还有一个小水峪水库,我们将它暂定为这次“错长城”徒步探路的终点。之所以“暂定”,是因为野外探路穿越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会随机决定放弃探路,寻找计划外的地点下撤。
  石塘峪水库比我们社区的小广场大不了多少,比较特别的是有两道坝,形成前后两个阶梯形库区。后库更小,但水岸是悬崖,无法到达库尾的山沟。其实还有另一条路从山腰绕行,但山谷里有溪流蜿蜒,有乱石布阵,而且野生物种更丰富,对于野外探路计划,显然更迷人。
  我们的队伍比较精练,一行六人,四头经验丰富的“老驴”加两枚体力充沛的“骚年”。商量了一下,决定探路,翻了一个小山头,终于成功到达山沟里忽隐忽现的小路上。沿着溪水上溯,现在还是枯水季,水量很小,涓涓于乱石崖缝,两岸的崖石棱角峥嵘,谷底的溪石却被温柔的溪水把棱角调理得光滑圆润。
  正值花季,路边的点地梅白白闪闪;鸦葱和蒲公英的黄花碎碎点点;白头翁和大蓟还在含苞。最迷人的盛开是水边的白屈菜,叶片鲜绿,花朵嫩黄,青果毛绒绒;蓝色的小药八旦子和它名字一样俏皮,仿佛微型的蓝号角;另一种花冠倒垂、花瓣蓝紫、花蕊金黄的奇葩是华北耧斗菜。
  谷底的路虽然有趣,但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走,绕行一个水潭时,道路不见了,越走越狐疑,感觉偏离目标了。且行且止,又进行了一次探路,修正路线,穿过灌木,滑下陡坡,再下到谷底的路上时,小娅和小荣兄两位小伙伴走得太快,消失在灌木丛中,喊话听不见,手机也无信号——“失联”了。
  好在还没进入深山,方向明晰,“错长城”是这片山谷里非常醒目的地标,只能希望在长城上会合。一边继续前进,一边举着手机寻找信号。很快就看见荒谷里的长城了,那是一段从山沟涌起,沿着山坡卧伏的墙体,西南—东北走向,总长度目测只有三百米左右,一头起于谷底,一头止于山坡上的陡崖,两端突然消失于山体,没有跟常见的长城那样遥迢地绵延出去。四周围峭峰峻峙,峰顶有几座孤独绝世的敌楼,看起来人类绝无可能攀达,但它们明明就是人类建造的。
  城墙上长满灌木杂草,中间一条羊肠小道,从谷底沿着长城上的小道爬上去,一部分草木刚刚泛绿,另一部分灌木还是枯枝——北方的春天,来得真晚。酸枣刺还零星挂着去年的果实,马兜铃提着干枯的灯笼,一大蓬雪白娇嫩的步步楷与它们成鲜明的对比。植物扎根于断壁残垣,马蛇子扭着尾巴从我的脚边嗖嗖地逃进砖缝,长城建筑在陡坡上的防御工事“障墙”掩映在荆条和酸枣丛间,清晰可辨。
  敌楼建在陡坡和缓坡之间的夹角上,楼顶几乎与缓坡上的城墙平齐。这也是这段长城上唯一的敌楼,我们把它称为“错1号敌楼”。从模模糊糊的地图上看,在山脊上,还有“错2号”、“错3号”、“错4号”三座孤零零的敌楼,它们之间没有城墙相连。
  敌楼上终于有了断断续续的信号,失联的两个小伙伴报告他们的位置,原来误入山谷对面山梁,看到长城,才发现错误,现在正在匆匆忙忙往我们这边赶。半个多小时后,终于会合。
  到达错长城,实际上差不多是我们计划路线的十分之一,我们的计划是沿着长城走到陡崖,攀上山脊,找到错2、错3、错4号敌楼,如果探路顺利,就行至山脊东侧的小水峪沟,沿着沟出山,终点为小水峪水库。
  事实上最后我们成功了。但过程真是非常艰难,难点不在于体能消耗,也不在于道路艰险,而在于——灌木太密了,枝条抽打脸庞,勾住背包,绊着双腿,左支右绌,蹒跚踉跄。除了大量酸枣刺大约还有两种是带刺的不知名灌木,能扎透冲锋裤,裸露的双手更是伤痕累累;另一个难点仍是灌木太密,以至道路被淹没得隐隐约约,难以分辨,我们不得不停下来商量,探路,折返。
  错2号敌楼最为高大,从山脚下的村庄就能看到,敌楼四面各有一个门洞,从任何一面远望,都只能看到一个门洞,因此被当地人称为“一眼楼”。建筑是很用心的,五百多年了,鲜有人至的缘故,保存得非常好。这座楼的实心底座大约就有五米高,楼梯已经毁坏,要进入敌楼需要抠着石缝攀岩上去。
  错2号至错3号敌楼之间的路算是清楚的,灌木也没那么高,成片的蚂蚱腿子开着粉白色的小花,微微有点甜腻的香味,山谷里一树野桃明艳艳地招展。
  错3号至错4号敌楼的路差点让我们绝望。有一段攀爬在刃脊上,一边是灌木密林,一边是万丈深渊,美是美极了,看见深谷里水潭,说是一块翡翠嵌在山岩中一点也不夸张。峡谷幽深空寂,不知有多深远。山崖不是垂直的,而是锐角内凹,站在岩石上微微晕眩。刃脊突然断开,道路就此中断,望眼望去,错4号敌楼就在眼前100米外,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到达。而且看过去,错4号之前似乎根本无法前行,这意味着即使我们到达,也必须原路返回,才能在天黑前下山。
  我们停下来开会,甚至错4号都不想去了,但总是不甘心,就差一百米了呀。好吧,顺着坡面钻下去探路!说是“钻”,不如说是“拱”,像野猪一样在灌木丛中拱。但是我相信野猪都不会这样拱,我们在之前的路上曾看到过大型哺乳动物的粪便,相信真的是野猪的,兽有兽道,不会乱拱。我们走的路,常常也是兽道,北京这一带山区,最大的野兽恐怕只有野猪吧。
  眼前一亮,原来山路细长被灌木掩在山腰上,长吁一口气,终于能到达错4号了。这是一座空心敌楼,500年前的遗筑,保存得非常好,墙体上的涂鸦也极少,这说明基本没有游客来此。有逼仄的台阶通道可登上楼顶瞭望台,上面已经是一个小小的森林了,梯口在南雉堞,只有一条极小的路通到北面雉堞,其他地方是密不透风的灌木丛——这个敌台已经被森林占领了。
  向南是原路返回,向北是前途渺茫——看过去根本是绝境。我们又开了个会,查地图、翻路书、GPS,与所见实景对比,仍无头绪。终究是不愿走回头路,决定再往前探一段。没想到离开错4号往前钻了不过十几米,就发现一条明显的山路向阴面下降。仍然是灌木太密的缘故我们在瞭望台上才没有看到。与GPS相较,正好吻和方向,真是喜出望外。
  山阴面乔木多于灌木,道路明显,没有刺灌植物,与之前的路比起来,几乎算得上康庄大道。我的老家是江南一带,这个季节正是名为“映山红”的杜鹃花满山遍野的时候。但在华北,我相信很少有人见过野生的迎红杜鹃花,北京郊野的迎红杜鹃总是生长在深山背阴面的密林里,人迹罕至,我看到头顶几枝淡紫色的杜鹃时,心花也与她同放,迎红杜鹃在朝鲜叫做“金达莱”,被选为他们的国花。
  经过几处小断崖,海拔迅速下降,谷底是乱石堆——漫长的乱石堆,后来我们估计了一下大约有六七公里。
  跳石。跳石。我喜欢跳石,在溪谷中的乱石间跳来跳去地前进,仿佛考验反应的闯关游戏——让我想起了神庙逃亡。然而跳了一个多小时后,我的膝盖也隐隐酸痛。攀下一道断崖,路过我们在山巅俯瞰过的翡翠,滑下枯水期的流瀑。跳石。跳石。终于看到羊群,终于看到了小水峪水库,一直着急赶路,现在突然又有点舍不得出山,但满怀成就感。
地图1,城墙路线放大图
地图2,穿越全程图线图(注:上西右北)
http://s3/mw690/001zuMEXgy6ILjMUFSq72&690
仅有的一段三百余米城墙
http://s12/mw690/001zuMEXgy6ILjNbCczbb&690
石塘峪沟
http://s10/mw690/001zuMEXgy6ILjNpwWl49&690
山间行旅
http://s10/mw690/001zuMEXgy6ILjNI08F29&690
一丛蚂蚱腿子
http://s10/mw690/001zuMEXgy6ILjNZy5z69&690

http://s1/mw690/001zuMEXgy6ILjOg8aQc0&690
小水峪沟跳石
http://s4/mw690/001zuMEXgy6ILjOzNbJ03&690
长城障墙
http://s5/mw690/001zuMEXgy6ILjOL3da44&690
捡一只马蛇子玩,然后放生
http://s2/mw690/001zuMEXgy6ILjP1cR391&690
石塘峪沟的小瀑
http://s4/mw690/001zuMEXgy6ILjPhINZd3&690
小水峪沟的水潭
http://s4/mw690/001zuMEXgy6ILjPvPZ933&690
山中岩路
http://s2/mw690/001zuMEXgy6ILjPKDfP91&690
在错3号回望错2号(一眼楼)
http://s4/mw690/001zuMEXgy6ILjPZGufa3&690
路上的电台
http://s13/mw690/001zuMEXgy6ILjQhn1Gdc&690
小娅在悬崖边系鞋带
http://s13/mw690/001zuMEXgy6ILjQBfhGfc&690
孤临绝谷
http://s9/mw690/001zuMEXgy6ILjQPfug98&690
崖路(此图来自七六的手机创作)
http://s9/mw690/001zuMEXzy6ILjR328898&690
1、迎红杜鹃;2、白屈菜;3、山杏;4、小药巴旦子;5、耧头菜
http://s13/mw690/001zuMEXzy6ILjRA8OMfc&690
小断崖探路
http://s8/mw690/001zuMEXzy6ILk80QjJ57&690
山中的队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