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笔家书——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2012-09-11 09:27:37)
标签:
杂谈 |
戴覆东、戴藩篱、戴靖东、戴澄东|口述
戴安澜(1904—1942)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任国民党第十七军第七十三旅旅长、第八十九师副师长,第五军第二〇〇师师长。先后参加长城抗战和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1942年所部编入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在东吁保卫战中击毙日军第五十五师团等部5000余人。后在率部北撤回国途中遭日军伏击,受伤殉国。
——《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0316页
戴复东:原名戴覆东。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1928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县人。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同年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历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过同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等职。现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并任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藩篱:上海政协委员。
戴靖东:原南京理工学院教授,现移居美国。
戴澄东:原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副主任。
2012年5月26日,芜湖赭山公园出现了一群特殊的访客。在戴安澜烈士墓前,一位老者庄严祭扫,原来这天是戴安澜殉国70周年纪念日,祭扫者正是戴安澜之子戴澄东、女儿戴藩篱、孙子戴茗磊。
戴安澜,本名衍功,学名戴炳阳,“安澜”是他考入黄埔军校后重起之名。他目睹国破民乱,自己要如乱世中“海鸥”力挽狂澜,遂自号海鸥,人称“海鸥将军”。
1904年,安徽无为县风和村,戴安澜在此出生。他6岁上私塾读书,21岁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戴安澜很有可能会像历史上不少安徽人一样,成为一位风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了另外一条路。”[1]
1942年3月8日,中国远征军[2]第二○○师戴安澜部首征入缅抵达同古,10天后与来袭日军激战,12天后奉命回撤。
5月18日黄昏,二○○师归国途中将要穿越的最后一条公路,成了师长戴安澜的饮恨之地。5月26日,受伤的戴安澜被抬至缅甸北部的茅邦村,断粮无药伤口感染,再也无以为继。38岁的戴安澜永远停留在了那里。
弥留之际,戴安澜让人替他整理了仪容。
你有什么话要对你夫人和孩子说吗?他摇摇头。
部队该怎么回去?戴安澜手指地图,示意部队在茅邦村以北的莫罗过瑞丽江,然后在八摩南坎之间南北穿行回国。说完,他叫人扶起来,北向而坐,瘁然而逝。
戴安澜以身殉国“马革裹尸”,被人誉为“域外死忠第一人”。他为自己四个子女所取的名字,皆与国难和抗日有关。戴安澜长子、中国工程院院士戴覆东出生在“济南惨案”发生时的1928年,他说:“他就给我取名字覆东,覆就是覆灭的意思,覆灭东洋。我的妹妹叫藩篱,意思是女孩子不出征,要像篱笆一样守住家园,挡住坏蛋不让进来,我的大弟弟取的名字叫靖东,就是绥靖东洋鬼子,小弟弟的名字澄东,澄清东洋鬼子。”
“2011年5月,我循着父亲的足迹踏上了一次缅甸寻父之旅,个中滋味,五味杂陈,最终也算是让父亲漂泊异乡的英魂静归故里了。其实,我对父亲的印象只是一些零星的碎片,父亲殉国的时候,我还抱在怀中。但是,关于父亲的故事,还是经常听母亲以及周围的人讲起。”戴安澜幼子戴澄东说。
戴澄东提及起父亲,会从一首诗谈起:“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这是戴安澜临危受命,出征缅甸途中作的一首诗。当时他恰是年少得志、意气奋发、壮怀激烈。行军途中,他对随从们说:“缅人云,武侯南征北返,缅人留之,武侯慰之云,我还重来。缅人询以重来之期,武侯指缅中不开花之草云,此草开花,余重来矣。自武侯回国后,迄今所指之草并未开花,去岁忽然开花,而缅人亦知王师应到达矣。”说完大家畅怀大笑。
但是,戴安澜入缅御日,并不像当年武侯南征蛮夷、七擒孟获、最终民心归附那样辉煌,而是谱写了一首凄婉的“战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