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光、那影、那家国——孩子与大人的历史

标签:
家国光影影踪顾盼那影一语杂谈 |
两个人的阅读/那光影里的故事/层层叠叠/一语一彷徨。
从《家国光影》望去/一个年轻的身影顾盼闪现/光影在那里/她在那里和哪里……
四字之上/四手联弹//凝视之下/影踪的寻找/19&&,依旧定格迷离/你翻阅出的,些许也许惆怅。
孩子与大人的历史
刚接到海滨兄写书评邀请的时候,心中很是犯难,甚至有些怀疑这个老同学的笔触是否能驾驭这样宏大而沉重的内容。但是当我读完这本国家的回忆录时,却发现自己怡然自得的获得了一种宁静。共和国几十年的风雨流年、憧憬与失落,在当年的孩子们的复述中如此流畅而平淡。
这些今天以步入暮年的红墙儿女们,仍然记得当年的大人们如何一边忙碌于国事一边往发烧的孩子的额头敷换毛巾,仍然忘不了童年因为母亲对其他孩子偏爱带来的失落,仍然能清楚的复述父亲在动乱年代拖累了孩子们时的那种自责。这是一部再现了孩子们记忆的历史,在他们的父辈缔造了共和国的时候,这些孩子们还不明白身边的大人究竟完成了多么伟大的功业。当他们真正理解了大人们所创造的辉煌与所承受的伤痛时,大人们却多半已经离开了自己。这其中的复杂情感,与往事不可追的怅惘,最后变成了老人们的回忆。而我的同学海滨,成功的用一支笔再现了那浓烈的情感,这是他最大的成功。
我们的民族从不缺乏宏大的叙事方式,甚至把这种宏大变成了艺术。但史诗的字里行间,却经常欠缺了一种常人易于理解的情感体验。书中孩子们不会有我们那种对待共和国伟人们的仰慕与疏离,他们眼中的父亲、母亲还有叔叔伯伯,却恰恰如此鲜活的从历史深处走来。大历史给了我们英雄,而孩子眼中的历史,给我们的是一群胸怀大志、力行理想却也难免于家庭甘苦的“大人”。
因为距离历史的漩涡太近,孩子们与大人们的故事无法向童话中一样完美,牺牲成为这些特殊家庭最常经历与面对的现实。他们的家庭注定无法平凡。讲述,满足的不是社会的猎奇心和窥私欲,而是还原历史的良知与温暖。
托这些今已白发的“孩子们”的福,也谢谢我的老同学,我感到了那种温暖。不知为何也有了一丝淡淡的伤感。也许,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我的同学、口述历史专家周海滨先生所付出辛苦的价值。
(于海洋,青年学者)
注:好友曹海鹏先生,游览书市,拍摄下此组图片,我大喜,得而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