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大的发现-谨以此文纪念奶奶去世十周年

标签:
育儿对联奶奶家禽蒲松龄 |
不久前,我随意翻起一本楹联书。突然翻到的这幅对联让我眼前一亮,默默念起,异常熟悉。在哪听过?我停了下来,默诵着,细想着……
没有苦思冥想,一个很熟悉的场景自然出现了。原来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那是奶奶在家人宰杀鸡鸭等家禽时必说的一句话。
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当时的细节。大年三十的早上,家家户户上完坟就开始宰杀家禽以备年夜饭和正月的请客之用。
当鸡鸭等家禽的头被塞在翅膀里,开始去除脖子上的羽毛时,奶奶就念起这句话,直到刀子割破血管。旁边,奶奶一直念着“细雨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安慰着这个逝去的生命。
口诀一直是用方言说的,这也延缓着我对子义的理解。尽管我是听着方言说着方言长大的,但是我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信息来自于普通话词汇。比如,“洗衣浆衫”,在我家乡的日常生活中,这是个极为普通的词汇,但是我直到初中学习文言文知识时才明白具体写法,原来乡人闲聊日常琐碎生活时说的是这样一个厚重的、在现代语系里已经死亡了的词汇。
奶奶说的那个口诀也是这样。我不知道它具体的字如何写、究竟表达什么意思。每次耳熟但自以为能详,当时也没有细问奶奶。后来,奶奶去世了,这个秘密也就随她而去了。我以为,从此以后我永远无法知道奶奶当时念念不已说的是什么了。
这幅对联出现的太迟了。但是,在奶奶去世十周年的时候,它终于出现了。
它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我看了楹联书上对这幅对联的解释:一幅讥讽联。
典故是这样的:
据说,一日老师将蒲松龄喂养的家雀摔死,放在原处,用砖头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蒲松龄发现家雀死了,又见墙上对联,断定是先生所为,于是续了一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我恍然大悟了。
奶奶用这样一幅具有讥讽意义的对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人类自我谴责的仪式还是乡俗深远的传承?
一切只能是猜测。随着先人的离去,我们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前人总是认为后人不行,后人总是不屑前人的絮叨。然而,我们费尽心思的疑问,答案原本就在身边。如同人生阅历,原本可以一代代的叠加出大智慧,却一代代的用实践自我积累,每代人重复着一代人的过去,只是时间、地点差异,而情绪总是相同的——憧憬、迷茫、沉着、淡定。
也许,这就是我要找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