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则和规律概要

标签:
货币金融经济 |
金融货币体系必须坚持“有存才可贷,无存不可贷”的基本金融逻辑来运行。
但是,这个存字,一般来说理解为存款,但是存款有初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区别。很多情况下,混用这个“存”字,会导致很多人看不清金融货币体系到底坚持怎样的逻辑来运行的,银行通过信贷可以派生增加存款,假如信贷依赖存款,通过信贷增加存款就是,而信贷又必须要依赖存款,所以就得出这样的逻辑悖论,或者蛇头吃蛇尾的怪圈思维,人们总也无法从这些本来简单的问题中跳出来,并导致金融货币问题过于复杂化了。
假如你开设一家银行,里面啥也没有,吸纳公众资金并存入银行。
因此,是社会流通中的现金钞票M0,是社会中流通的基础货币存入银行,在形成存款的同时也形成银行的准备金,银行的资产是准备金,负债是存款。这里的存款我们可以理解为初始存款,可以导致本行准备金增加的存款叫做初始存款。
因此,准备金则是人民币基础货币的另一个叫法,基础货币在银行体系内,就叫准备金。因此,基础货币={M0,准备金},而准备金在商业银行体系内则叫做超额准备金,它还有一个词叫做银行的流动性,而准备金在央行体系内叫做法定准备金,一般以电子货币形态的法定准备金存款的方式存在。因此,他们有以下集合关系。
基础货币={M0,准备金}
准备金={超准备金,法定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银行库存现金(实物现金钞票状态),超额准备金存款(电子货币形态)}
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存款(只有电子货币形态)}
货币发行={M0,银行库存现金}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央行负债表中,即准备金存款)={超额准备金存款(电子货币形态),法定准备金存款(电子货币形态)}
因此,综合起来就有
基础货币={M0,银行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存款,法定准备金存款}
或者基础货币={货币发行,准备金存款}
或者准备金={库存现金(实物现金钞票形态),准备金存款}
以上数据和逻辑关系,都可以在央行的货币数据中得到应证。
因此,银行体系坚持的“有存才可贷,无存不可贷”原则中的“存”字,必须要理解为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和超额准备金存款两大部分来进行,可以说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各种业务必须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清算业务必须操作依赖的清算货币,即在商行体系内可以动用的人民币基础货币。
我们都知道,在商业银行体系内的信贷投放可以派生增加银行的存款,因为银行同时也演变为了一个交易支付机构,所以社会交易大量不需要依赖现金钞票来进行了,所以取现业务几乎很少,不会导致商行的准备金漏损为流通中的现金M0了。所以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基本上很少有漏损为M0的情况了。
但是,随着银行信贷的增加,派生存款的增加,并导致部分准备金制度极限化释放后,那么银行的大量的超额准备金都变为了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存款了。这就导致基础货币供应稳定和M0运行稳定的前提下,超额准备金会越来越少,而法定准备金存款(法定准备金只有电子货币形态的法定准备金存款一种状态,所以法定准备金也可以用法定准备金存款一词来代替)会越来越多。也是商行的超额准备金也就是商行的流动性就紧张了。
这时候,我们才可以看出,银行必须坚持的是无超额准备金不可贷的逻辑约束条件,因为即使银行通过信贷并派生增加存款,那么这家银行留存的超额准备金也无法覆盖为派生增加的存款缴纳足额的法定准备金,或者缴存法定准备金后的超额准备金率不满足监管要求了。
所以这个时候,银行则没有信贷额度,无法为社会投放信贷来支撑经济的发展或者维持债务人的资金链了。这样就会导致经济减速和萧条,甚至触发债务危机爆发。
分析金融货币体系,就是要使我们看清这一个客观事实,因为信贷的融资支持不是可以无穷提供的。
而且这些货币现象和对于货币体系的争论,只有在部分准备金制度极限化发展后才会出现。而我国的货币体系,早就出现部分准备金制度极限化发展后的各种金融现象了。
例如央行频繁降准和频繁通过MLF等再贷款补充商行的流动性,就是这个货币体系运行到极限后必然会出现的货币现象,也是对前述观点的一种直接证明。
商行的流动性紧张,只能通过央行降准来补充,这是正常的操作,前面说过,银行能导致准备金增加显著来源于社会中的M0存入银行。但是这里,银行的准备金增加,还可以来源于央行的再贷款,与前面不同的是,央行的再贷款可以导致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但是却不会增加银行的各项存款规模。所以我称再贷款为无主货币,且再贷款也是金融货币体系内部央行与商行之间的信用创造或者杠杆。
分析到这里,我相信我本人对我国金融货币体系的抽象和总结也就差不多了。只要继续深入和推演其运行规律和运行趋势。我以前的文章解释过很多次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那么如何判断我国这种部分准备金制度的准货币体系已经极限化释放了,商行的流动性反复频繁紧张呢?
下面两个图可以清晰看出。
图1中的红色部分就是超额准备金率(相对于基础货币),逐步萎缩减少,到冲出天际的现象出现,就是部分准备金制度极限化了,商行的超额准备金紧张即流动性紧张的状况。这里备注一下,图中红色区域理论上不会大于1.之所以大于1是因为本人量化计算过程中,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有3个档次,增加了我量化的准确性和麻烦,所以出现了较大误差导致红色部分超过1突破天际了,但是其所展现出来的运行规律和运行趋势不会变化。丝毫不影响分析和观察我国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律和运行趋势。
图2更加容易观察到我国这种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律和运行趋势。
图中红色线为法定准备金率,蓝色线为实际的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趋势线没有给出。
因为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因此超额准备金率可以由准备金率减去法定准备金率而获得。
从图形中看出,只要蓝色线逼近红色线,就代表超额准备金率很低了,就意味着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规模很小了,而导致超额准备金变小的原因前面说了,就是替信贷增量派生的存款缴纳了法定准备金了。一旦蓝色线逼近红色线很近很近,就说明部分准备金制度已经极限化了,银行信贷就会受到约束了。
但是,我国金融货币体系是为了支持经济的发展为职能之一的,因此,必须要继续增量对社会适当信贷并支持经济的发展,维持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不失速。那么只有一条路可走。
1.央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从而令红色线下行,从而拉开红蓝两线的距离,从而增加了超额准备金率,满足监管要求并可以增量释放信贷并继续缴纳法定准备金。
2.央行通过SLF,MLF,逆回购等等再贷款工具,对商行提供再贷款来补充商行的超额准备金,因此在红色线不动的情况下拉升蓝色线,也可以做到拉开红蓝两线的距离,即增加商行的超额准备金率。
我们回顾我国央行之前的各种货币政策,看是否符合以上的论述和论点。
以上逻辑和数据,清晰得一目了然。
最后提醒,请留意图2中的红色字体注释部分。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货币体系运行规则和运行规律问题。我不知道社会上为什么会如此多人弄得这么复杂,且还不一定是正确的。
我在这一点上,我对自己的分析和论点,有很高的把握,请关注我的朋友,务必认同这一点。因为它的运行趋势告诉我们,我国将出现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即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本质上就是银行信贷似乎不受约束的增长并逐步形成的债务危机导致的,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