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演绎法之交换与交易

标签:
货币经济金融 |
金融演绎法之交换与交易
(兼论货币的本质)
(该文首发于2017年9月,货币供应量等数据为当时央行公布的数据)
在原始的以物易物时代,经济的含义,就是原始的交换,交换能获取自身不生产的物资产品丰富生活,刺激社会民众发挥自身长处生产自己拿手的产品。
假如现在有养鸡专业户,养鸭专业户,大米生产户等若干专业农户。
各自生产了除了自己生存的物资外还有大量结余,需要与其他农户交换产品改善生活。
假如当时市场上的交换规则是2只鸡换一只鸭,10斤米换1只鸡,其他等等。
现在养鸡专业户想吃鸭,拿了12只鸡跟养鸭户换6只鸭改善生活。养鸭户说,我最近只吃2只鸡,剩下的10只放你家继续养着,你给我1张10只鸡的欠条,或者写10张1只鸡的欠条。
这是逻辑上很自然成立的事情,养鸡户随即手书10张欠条“凭此条即付鸡1只,养鸡户张三字”(凭票即付)。
他日,养鸭户可以用其中一张欠条去养鸡户家兑换一只鸡。同时,他也可以去大米生产户中,凭1张张三的鸡欠条,兑换大米10斤。
因此,这里的欠条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比以物易物方便多了。
同样的逻辑,这张欠条也可以由养鸭户书写“凭此条即付鸭1只,养鸭户李四字”,还可以出现如“凭此条即付大米10斤,大米农户王五字”
如此等等。
这里,张三可以用一张王五家欠10斤米的欠条去李四家换一张自己写的欠鸡1只的欠条,然后拿回欠条后撕掉,债权与债务关系同时消失,社会上的欠条萎缩减少。
社会上的欠条就是货币的雏形,这也是很多人说的货币是一张欠条,或者信用货币的由来。所谓的信用,即创造了一对债权与债务关系。例如港币上同时印刷有凭票即付字样和发行货币银行的名称。
因此,货币是一张欠条,这是对于欠条的书写者来说的,或者是对于货币的发行者来说,是一张欠条,而持有欠条或者货币的人,对他来说,则是储备的资产或财富,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用途用于经济交易中,成为经济交换的媒介,使用货币的经济交换,我们称之为交易。
这里的关键是:
1.货币必须有发行者,也就是欠条的书写者。我国当前的基础货币都是由央行发行。(这里只强调基础货币由央行发行,而流通货币和货币供应量在进入电子货币时代后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能等同于基础货币来对待了。)
2.货币的发行者,也就是欠条的书写者,必须拥有相应的储备资产。例如养鸡户写出的欠条,家里必须有储备鸡,否则他人凭此欠条来取鸡则无法支付,会违约导致养鸡户的欠条丧失信用,而被社会拒收。
货币的本质是:货币除了有计价工具、财富的储备工具、一般等价物、交易媒介等属性之外,还具有两个最重要的本质属性——货币必须有发行方和该发行方必须有相应的储备资产。
可是我们再来思考比特币等诸多电子类虚拟货币,请问比特币的发行方是谁?该发行方背后的储备资产是什么?
比特币在这里两者都不具备。从最重要的货币属性来说,比特币根本不是货币,其只不过是一个投机炒作的工具而已。其次比特币价格的短时期内大幅度上涨,那么意味着以比特币计价的物资产品价格是大幅度下跌的,各位回看货币历史,有什么新型货币的出现在短期内导致经济大通缩?
我们仍可以继续前面的话题深入思考。
前面的举例中,任何农户都可以书写欠条,充当流通的货币使用,可以用于经济交换或经济交易中充当支付的凭证,甚至某人可以用10斤米和1只鸡的欠条组合起来去换一张鸭的欠条,再去养鸭户李四家兑换一只鸭。但在这里不考虑任何的违约,假设这些欠条的发行者背后都有相应的储备资产。
从逻辑上来说,社会上的任何实物物资,都可以充当货币来使用,本质上都可以成为一般等价物,区别只在于是否便于计价、分割和携带从而影响交换的地域范围。
经济交换活动的基本原则,就是一般等价物的交换。
金银很长时期都具有流通货币的属性,就是因为金银很合适地具备这个一般等价物属性,金银开采困难使得在很长时期内其内在固定的价值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同时也相对易于携带,但不便分割和鉴别,所以后来发展到金银货币、铜币,纸币甚至电子货币的出现。而纸币并不具备多高的内在价值,但法律赋予其一般等价物的地位,所以以纸币形式,甚至电子货币形式出现的主权信用货币(基础货币),或者流通货币,我们也都可以把它当成一般等价物来对待。
一般等价物,计价工具,易于携带,分割等等,都是货币表面上看来都是为经济交易而存在的属性,但货币本质的属性就是货币必须有发行方,以及发行方背后必须有相应储备资产为两大重点。
现在假如社会中突然冒出一个农户,说他有大量的白糖(原始社会的美味奢侈品)。同时也签发了大量的白糖欠条去社会上流通,比价为1两白糖1只鸡,1斤白糖10只鸡,100斤米,5只鸭。
这个冒出的农户我们暂借庞氏一名给他用,假如社会认可他的欠条,那么庞氏就可以直接用白糖的欠条去社会上兑换鸡鸭大米的欠条并直接去张三李四王五家支取鸡,鸭,大米等等实物物资产品。
因为白糖是社会上的奢侈品物资,农户拿到白糖的欠条后,舍不得去支取白糖享用,他们都准备积聚到过年时才去找庞氏兑付白糖。
因此,这个白糖欠条可以一直在社会上流通没有任何障碍。与其他欠条没有任何区别。
可是,这个庞氏家中,并没有任何的白糖储备。那么他随意发行欠条到社会上交换其他农户的物资,其实就是对他人的一种凭空掠夺,这是一种掠夺行为。
发行方背后没有储备资产的货币发行,这是对社会的一种掠夺行为,但这并不影响货币的流通,更何况是法定流通货币呢?
因此比特币的性质,就完全等同于这个庞氏发行的白糖欠条。虽然他可以有货币的计价工具属性,也可以具备一般等价物属性,更有便于携带,分割和交易等等属性。但它背后没有储备资产,没有发行方。
社会上的白糖欠条我们可以知道是庞氏发行的,还可以找到罪魁祸首,而比特币却找不到发行方,更找不到储备资产。
现在假如庞氏突然凭空消失了,人间蒸发了,那么社会上所有的白糖欠条会怎样?只能是废纸一张!所有最终持有白糖欠条的人都是受害者,但不是交易过程中过手白糖欠条的人是受害者。
因此,这个庞氏白糖欠条的受害者总是会出现的且会出现在未来,同样比特币的受害者,也同样会出现在未来,当这个没有储备资产的骗局被揭穿而爆破的那一天,仍然持有比特币的人才是最终的受害者。(交易过程中的损失不考虑在内)
到此我们应该知道比特币是怎样的一个本质属性了。比特币不是货币,因为他背后没有储备资产,只是一张庞氏发行的白糖骗条而已。
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货币的本质是欠条的深层意义。
其实在我们看来很高大上的金融和经济并不复杂。我们只需要把复杂的金融和经济现象抽象为简单的模型,掌握他们的本质原理,然后再根据原理基于逻辑推演未来的金融和经济现象即可。
简单来说,经济其实就是交换,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交换就是唯一最根本的经济活动。
在交换活动中,张三拎两只鸡,李四拎一只鸭去市场里,你情我愿后就可以完成2只鸡换1只鸭的经济交换活动。在这次交换活动中,你无法分清谁是买方,谁是卖方。交换活动中,也没有货币的出现。
货币出现后。我们用交易一词来概括上述活动。
交易活动中,买方持有货币,卖方持有物资产品或服务,通过合适的价格完成交易,实现货币的支付转移。因此这里货币作为计价工具,作为交易的媒介,大大方便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双方十分不方便的以物易物交换变成了2次、3方参加的以货币为交易媒介的经济交易。演变规则如:
A甲物--交换--B乙物(1次交换)
-------------------------------
A甲物--交易--C货币
A货币--交易--B乙物(2次交易完成物物交换)
在这里,货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是金融与经济的连接点。
前面简单抽象经济的本质是交换。那么金融的本质是什么呢?
分析金融主要是分析货币,而货币本质作用是完成货物与钱币的交易,货币只要离开了交易,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和价值。货币是天生为交易而生的。
金融的本质是金钱的融通、流通,也就是说通过货币的支付便利来促使经济交易活动变得更频繁,作用于经济体的本质:生产为了消费,消费刺激生产。
经济活动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满足生存和生活需求。一旦需求旺盛,则可以刺激生产。金融货币的出现,大大方便了经济交换活动,能刺激生产,促进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假如不能理解物物交换向货(物)-(钱)币交易的演变过程,哪就请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某人养了一群牛或者其他无差别的一般劳动时间足够大的其他物品,如何与别人完成交换?
因此,金融和经济的本质就抽象为极为简单的两句话。
经济的本质就是交换和交易。金融的本质就是金钱的融通和流通。(我们当前社会把金融玩成了金钱的融资,暂且不深入讨论)
下面所附的图片,就是凭票即付的欠条和一些货币上凭票即付的标注字样。证明货币与欠条的渊源颇深。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货币是欠条,但高于欠条这个本质内涵。
首先提问,港币上写的凭票即付背后,付的是什么资产?就像前面所述说的,养鸡张三写的欠条上是“凭票即付鸡一只,张三字”,而养鸭的李四写的欠条上是“凭票即付鸭2只,李四字”
那么人民币呢?人民币上虽然没有“凭票即付”这几个字,但实际上货币背后的含义均是一样的道理。
根据我前面推演的思路。人民币的发行方是中国人民银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央行,那么央行储备了什么资产?
央行的储备资产里,曾经长时间约90%的规模是外汇,其次是黄金和国债。
因此,人民币凭票即付背后的东西,就是外汇储备资产,人民币其实也是美元或外汇的一张代换券,其次就是少量黄金和少量国债。
我们可以转换一个逻辑作如下推演。
我们假想有某个大机构从美国拿来了4万亿美元,存到央行这个中国最大的银庄里,然后中国人民币银行给这个机构按汇率1:7变成28万亿人民币的银票。因此这里是28万亿人民币代替了4万亿美元在中国市场上流通,人民币其实就是美元的代换券。
其次也可以理解为人民币是一张中国人民币银行发出的欠条,100元人民币的欠条上实际上写着,“凭票即付$14.2857美元,中国人民银行为此背书"字样。全社会28万亿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是由央行的4万亿美元来为此背书的。
因为央行不对外发生业务,这个兑换过程是通过商行来进行的。因此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由4万亿美元萎缩了1万亿美元降低到3万亿美元时,我国的外汇占款也相应萎缩了5.7万亿人民币,也就是上说社会上的某部分欠条去央行要求兑换了部分储备资产,有5.7万亿人民币的欠条被央行收回,撕掉和注销掉了,这里欠条和储备资产一定会同步萎缩。请大家不要怀疑和质疑这个过程的真实性。
前面探讨了央行与基础货币这个凭票即付背后的真实逻辑。
那么就下面就十分有必要接着探讨商行和居民及机构存款背后的凭票即付逻辑了。
我们都知道,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商行通过信贷,是可以派生货币的,如何理解派生货币这个货币形式与储备资产与欠条的联系?
我们把一笔金钱现金1万元人民币存入银行,银行会给你开具一张存单,这张存单就是一张欠条,代表银行欠你1万元,上面其实写着"凭票即付人民币1万元,中国银行为此背书”等字样,我相信你们不会拿着中国银行的存折去工商银行取钱,因为这张欠条的发行人是不一样的。
或许有人反驳货币是可以不要发行人的,例如比特币。不要发行人,你去找谁取钱?你又找谁去兑换储备资产?
而这里中国银行的储备资产,就是你存入的1万元人民币现金。
这里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与前面的央行储备美元,发出人民币欠条,和古代的银庄储备实物白银,然后发出银票欠条,都是一样的道理。
而人民币欠条,银票欠条,都可以在社会流通,参与社会的经济交易。这里要区分货币的背后是否有足够并刚性的储备资产和是否可用于交易的区别。并要逻辑十分清晰地理解到货币的背后即使没有足够多的储备资产,也是丝毫不影响货币的流通这个重点。
这里必须要重点提醒的是,当前社会的金融银行系统,把金融二字,都玩成了金钱的融资。因此大量的银行对外信贷,对社会提供融资,导致了货币大量派生,是大量的派生存款导致了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大增现象的,银行系统大量的存单发出去了,而存单就意味着一张欠条,而欠条背后必须要有储备资产。
那么这里,商业银行大量存单欠条的背后,储备资产是什么?这个一定需要重点考虑。
这里可以清晰得出,商业银行发出大量存单欠条的背后,也照样是有储备资产的,这个储备资产除了人民币基础货币(准备金)之外,就是大量的对外信贷债权。
这里的重点是:债权,也可以是一种储备资产。这也就是我反复重点提过的,我国的准货币体系的本质是“债务为储蓄背书的原则”。这个债务,主要是指社会通过商业银行进行间接融资(银行信贷)产生的债务,储蓄是指商行的大部分储蓄,并非全部,因为还有商行的准备金也同时为这些储蓄背书。因此,是商行的准备金储备资产加上对外信贷债权这两者结合共同为所有的银行储蓄来背书负责的——这就是我们国家这个准货币体系的本质。
回到前面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问题,央行在随着资本外流,外占萎缩、基础货币萎缩的前提下,需要补充基础货币,于是央行以SLF,MLF,逆回购等方式,增加对存款性公司债权约8.5万亿规模,释放了大量无主基础货币,而对存款性公司债权,也成为了央行的一种储备资产。
这里对存款性公司债权等,也同样可以是央行的储备资产。这个在逻辑上并没有问题。
就像前面分析过的,养鸡的张三家里储备了100只鸡,那么他最多只能发出100只鸡的欠条,但假如张三手上还有李四写的10只鸭的欠条,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张三家里储备了100只鸡,10只鸭,这在逻辑上并没有毛病。前提就是所有的债务人,都不能违约。
因为社会上很多企业和机构,存款性机构和金融性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大量存在这债权作为其储备资产,社会上出现了很复杂的债务链条。庞大规模的社会债务假如一旦违约,大量的三角债和多角债会彼此作用和影响,社会上的各类资产负债表会极不好看了,我们谈论的所谓缩表,去杠杆等等话题,其实就是降低各机构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的债权作为储备资产的比例。
因此整个金融系统,只要债务不违约,那么一切都OK,而一旦违约上规模就会触发连锁反应,就是大问题,大危机了。因为债务的背后是债权,而债权的背后就意味着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的储备资产,而储备资产是各类欠条赖以存在的基础,更是货币信用的保证。而这里的货币,尤其特指商业银行的货币供应量M2。只要中债危机爆发,社会中的M2会大量失去了兑付的信用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必然同步爆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这是逻辑上无可挑剔的传导过程。
最后我们面临最大的风险是资本外流,各类储蓄存款的属主都拿人民币基础货币这张欠条去跟央行要求来兑换外汇——M2提款权危机。
我们会发现,央行发出的欠条是28万亿张1元欠条(这里是指基础货币),而商行发出的欠条是160万亿张1元欠条(这里指的是考虑派生货币后的货币供应总量M2),这是不同的发行方所发行的欠条。
因此,我们是不能直接拿商行的存款欠条去跟央行要求兑换美元的。否则这里160万亿张欠条,而央行储备资产只有4万亿美元,约只能兑换28万亿张欠条的规模。
所以未来的金融风险,就是160万亿张存款欠条去商行要求兑换28万亿张央行的欠条(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然后28万亿的基础货币兑换约4万亿的美元外汇(实际上目前已萎缩到3万亿美元了)。
所以,把握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央行的基础货币规模,才是分析的重点。假如社会160万亿的货币供应量欠条去商行要求兑换28万亿张央行欠条(实际上是23万亿规模),因为商行的储备资产里,最多也只有23万亿准备金储备,其他的储备资产是债权,需要等其他债务人偿还债务后才能完成兑付。
一旦集中挤兑,商行必破产无疑。
最后来谈谈我们十分关心的货币的信用和信用货币。
信用一词多义,因此我们谈货币的信用或信用货币往往有很多种不同的含义。
例如前面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背后有外汇储备和少量黄金为其储备资产。央行承诺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均可以凭人民币兑换一定的外汇,具有该承诺的信用约束,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人民币是一种信用货币。基于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是一张欠条的渊源和逻辑,那么所有的纸币形式,电子货币形式的基础货币,都是一种信用货币,而只有金银等货币才不是信用货币,因为金银自身本来就固定有不菲的内在价值,这个价值不会随着法定货币体系的崩塌,政权的更迭而改变。
其次社会的间接融资模式下,在商业银行体系内通过信用创造也就是商行的信贷可以派生货币存款并伴生准货币,我们把这类由商行信贷创造的货币形式叫做信用货币。这也是信用货币的一种通俗含义。这里与前面所说的基础货币是信用货币是区分开来了的。
那么什么是货币的信用?
一般认为,货币符合前面的本质属性,央行不乱印钞,社会的债务人不逃废债,保证社会债权人的利益,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货币是具有信用的。但这个说法很空洞而无法量化,普通百姓也无法直观体会到货币的信用到底为何。其实货币的信用是靠社会所有物资的综合加权平均价格来体现的,也就是说,货币的信用量化,是通过生产价格指数PPI和消费价格指数CPI这两个物价指数来体现的。因为所有的PPI所体现的物价都会以生产成本的方式向最终端的消费市场传递,所以,最终是由CPI价格指数来体出现货币的信用。一旦社会发生大通胀现象,CPI大幅度增长,货币信用降低,则社会将逐步抛弃该类货币最为财富储值的目的,改为储备其他有价值的实物资产。所以货币的信用是通过社会的物价水平来体现的。
最后总结: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推演经济体中有货币出现的交易活动代替了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而货币的本质是一张凭票即付的欠条,但货币的发行者必须有相应的储备资产来作为货币信用的保证,随着金融体系的演变,我们把金融的本质玩成了金钱的融资,而融资产生债务,债权和债务又是相伴和相生的。我们当前社会大量的债权是作为一种储备资产位于各类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端项目的。但是一旦债务危机爆发,债权受损,破坏资产负债表而导致资产负债率大幅度提高而大量破产,将会出现链式反应的三角债和多角债违约爆发,犹如金融核弹爆炸。
目前中国社会融资债务规模约170万亿,已超货币供应量规模,170万亿的债务背后,意味着170万亿的债权和储备资产,也是信用的保证。
一旦中债危机爆发,大量债务违约,债权受损,储备资产缩水和消失,那个蘑菇云画面太美,不能不看,但看过之后,就意味着死亡!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