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另类视野下的金融逻辑

(2013-06-04 16:53:35)

另类视野下的金融逻辑

 

凯恩斯说过,“长远来看,我们总有一天会死的。”也就是说,人从一出生开始,其死亡也同时是注定了的,只是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

    我为他这句话用一个经济视野来注释一下就是:从金融创新的住房按揭制度(信贷大规模发放给消费者)一产生开始,一场大规模的经济灾难也同时是注定了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而已,从长远来看,一场大规模的经济灾难,总有一天会来临的。

    在银行有储蓄的前提下,才会有信贷,才会形成债务,因此,债务为储蓄背书(负责),而不是国家信用为储蓄背书。

    以我们2012年底的的央行数据来宏观思考和分析:我们约有30万亿的基础货币,在约20%的准备金率下,通过数十年的存贷循环,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到2012年底,释放了97万亿各类存款总额和63万亿各类贷款总额(不考虑任何影子债务)。我们为避免思考过于复杂,我们抛开掉一些不重要的因素或者说影响较小的因素。决定M2和信贷规模大小的三个重要因素是:基础货币的大小,准备金率的大小,其次就是信贷的宽松程度。

    我们会有以下模拟计算结果:那就是30万亿的基础货币,在准备金率为20%的情况下,货币乘数最高可达到5倍(1/0.2),可以释放M2的极限为150万亿,形成债务的最大规模是120万亿(不考虑任何影子债务)。而所有储蓄存款总额-所有的贷款总额就等于基础货币,同时也等于银行的准备金。(真实的情况就加上一个约等于)

因此,一个正常视野下的金融逻辑是这样的。

    我们所有100万亿规模的M2,也就意味着100万亿规模的现金提款权,其完成兑付的基础,是建立在30万亿基础货币和约70万亿债务得到偿还的前提下的,因此,我国当前的70万亿银行债务,为我们所有储蓄总额100万亿当中的10分之7背书(负责)。

    正常的经济活动中,即使出现了大额资金的提款,其资金也将继续在资本市场流通,总有一天,这些资金会继续流回银行,而只有用于兑换美圆这一方式的现金提款,完成兑换的这些人民币资金将不会再回到流通领域,其作用等于直接从根本上抽离基础货币,是美圆进入时释放外汇占款(基础货币)的一个逆过程。

    假想情况下,当有大笔的人民币资金提款用于兑换美圆出逃或者说正常撤离时(小于准备金),低于30万亿额度的储蓄提款,银行的准备金,是可以完成支付的,而超过这个规模的提款,那么银行就会无法完成兑付,因为其完成兑付的基础,是建立在那70万亿贷款得以偿还的基础上的。

    而事实上,这70万亿贷款的债务人,也无法或者说无责任在某个时间点上偿还债务。另一个重点是,当假想中的大额资金提取时,会显著减少银行的准备金,等于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准备金率,一旦这种假想中的极端事件发生,即使只是100万亿M2中的10分之1约10万亿人民币要求提款,其后果也是灾难性的。因为这10万亿人民币的规模,却是30万亿基础货币中的3分之1。同时也是准备金库中的1/3。当准备金和准备金率同时降低时,意味着银行和金融系统的风险增大了,更意味着,更多的储蓄,出现了兑付风险,将会导致更大规模的储蓄进行转移和出逃,当前欧洲的某些银行,正面临着这一尴尬境地。因此,正确的作法应该是银行在大额储蓄被提取的情况下,减少放贷,回收贷款以补充准备金。

    因此,当债务危机发生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储蓄,也同样面临着危机了。

    我们全社会的经济活动,投资->产出->消费,而最终影响经济活力的因素,是在最后一环消费上,假如我们的信贷,只发给生产者用来投资生产,那么这个市场,也就是最终端的消费市场,会决定这个信贷杠杆的规模和大小。

    而假如信贷直接发放给消费者,会导致什么后果???

    那就是人为地提升了经济活动的最后一环的消费能力,导致了消费需求的猛增,那就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提升,甚至会呈指数形式地上升,而非线性的。也就是说,这个最终的消费需求市场,被极度地扭曲了。而这个扭曲了的消费市场,又给了生产者一个错误的信号,认为将来的需求更充足,导致更多的生产者也同时扩大杠杆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中,然后互为因果,不断强化导致各类信贷的活跃,是能显著提升整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的,能显著提升GDP的发展速度的。

    实际上,信贷发放给消费者,虽然会经历一次繁华,但更会导致一场灾难,而这一场灾难,却在悄无声息中,慢慢来临了。

    债务和需求,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弹簧的势能。消费端庞大的债务规模必然影响最终端的用户需求。而需求不足又将导致物价下降赢利减少反过来又增大债务的负荷。

    因此,回到前面的经济活动,投资->产出->消费,假如天量印钞而释放贷款及债务进行投资,会因最终端的消费需求不足而成为更严重的产能过剩,让债务成为坏帐,货币支付转移因此形成的各类储蓄,却又成了少部分人的财富,成为了热钱的赢利。大部分会成为将来兑换美圆而做空人民币的筹码。

    我们的视野中,一笔债务,就对应了一笔现金储蓄,同时也对应着相应的实物资产。我们看到庞大债务的同时,更要看到债务以什么方式的实物资产存在(例如房地产,铁公基,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形成的货币资产又成了什么人的现金储蓄。

    100万亿M2,同时也对应着100万亿的实物资产,这是一场虚华的经济发展假象,假如我们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那么我们今天所见之繁华,本应该出现在10年,20年后,正因为透支了未来的70万亿货币资产来现在建设了当前社会形成了100万亿实物资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高楼林立,汽车满地。严格来说,这并不是领导有方决策正确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功劳,而是我们步入了一个事先设置好的金融圈套:住房按揭制度,汽车消费信贷,大宗消费品分期付款,信用透支消费卡,这些所谓的金融创新,无不是把信贷大量发放给消费者,透支其未来的消费能力,扭曲本该平衡的经济市场,让各行业误判经济发展趋势而扩大信贷杠杆,扩大产能。而全社会债务规模,不断地在滚着雪球,债务规模越滚越庞大以至于达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就象弹簧拉升到极限时产生的庞大反向势能,其力量增长速度也是以指数形势增长的。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式地发展,必然导致的是将来无鱼可渔,无卵可取。因为把鸡养大,把鱼养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消费端的普遍及大规模负债消费,那么将一定导致将来的消费萎缩,需求不足,从而破坏曾经的产销平衡,让企业的大规模负债投资变成大规模的产能过剩,从而酿成一场经济灾难。

    大规模债务的爆破临界点,似乎已经到了,一场大规模的经济灾难,恐难避免。

 

凯恩斯说过,“长远来看,我们总有一天会死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