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次我都斩钉截铁:不可复制。
别说你们,就是让我自己重走一遍,也照样走不通。
为什么?因为时代变了。
十几年前,出国门槛比现在高得多,那时每回办签证都像被扒一层皮。06年底办印度签证时,反复跑了四次大使馆,每次都要在猎猎寒风中站在日坛东路的边道上排一上午的队,现在还能回忆起来当时我把冻出来的清鼻涕甩在地上的情景,差点就打了退堂鼓。再往前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别说出国旅行,能踏出国门都不容易。
于是十几年前我写的游记拍的照片能对旅游杂志和出版社有吸引力,因为这些都是稀缺资源,即所谓的蓝海,竞争比较小。可现在时代变了,出国旅行就像去邻居家串门一样容易。比如上个月十一长假,放眼朋友圈,全球都被攻占。
两个月前,先后有两位国内一线旅游杂志的主编到我束河的小店做客。其中一个说她家的杂志早就不约自由撰稿人的稿件了,都让自己编辑写,反正跟国内外旅游局很熟,去哪儿都容易,没必要再去约稿改稿。另一家主编说她家只约明星写的游记,因为明星去的地方多,玩的也都比较冷门,而且明星自带粉丝,能保证广告和阅读量。所以这条从自由撰稿人晋级职业旅行者的道路基本就被堵死了。
除了杂志领域,出版领域更是如此。现在市场上卖的最好的旅游书籍全是攻略,可五年前还是游记随笔的天下。随着热度下降,游记红利也逐步被这几年出版的几百本良莠不齐的作品消耗殆尽。读者不傻,你去的地方还没我的多,玩的也没我精彩,我干嘛要拾你的牙慧?出版社更不傻,既然游记不好卖,干嘛不趁早改弦易帜另谋出路?
并不是主编们变得势利了,而是我们都活在一个特别商业化的社会。
十年之前,在我面前并没有一条职业旅行者之路,无法向任何人取经,只能摸爬滚打跌跌撞撞地往前走,我还为此耿耿于怀,要是有人引路,说不定能抄条捷径。
现在我却为此而庆幸,因为越是没人走过的路,往往蕴藏着最大的机会。虽然我的经历无法复制,但每个人都可以走出一条新路。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人人去当职业旅行者吧。就像我刚开始旅行的时候,仅仅是因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想要去探索世界发现自己。一个国贸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打死也不会想到日后能成为一个旅行者一个写作者。
而我写的旅行书也不是怂恿大家都去旅行,而是希望告诉每个人,我们都应该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线。
虽然说时势造英雄,但做自己,比当英雄,更了不起。
广西阳朔,第一次背包旅行,那时候还十分青涩,但通往世界的大门,也从那一刻起,吱纽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