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顺着这个话题我又跟同学们聊起前段时间读的一本书,《解忧杂货店》,其中一个故事说,一个为了实现自己音乐梦想的青年跑到东京背着父母退学搞音乐,和父亲僵到差点断绝关系。后来奶奶病逝,小青年回到家乡,本来以为父亲会执意让自己子承父业,可就在他的音乐梦想被周围亲戚冷嘲热讽时,父亲却成了自己最坚定的后盾。读到这里时,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爹妈。我也曾被亲戚质疑过,年纪轻轻就知道玩,旅行不就是无不正业吗?可我的爸妈顶着压力,从没有拦着我不让我踏出家门,从没有干涉过我的选择,我的坚持,我的梦想!
在这本书第十六章《回家的路》中,我分别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这里就不全文复制了,只节选其中一两段。
我给爸爸写:“您是否也曾有过梦想?就是那种让人乐意付出所有去做的事儿。可对您来说,时代背景的制约、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让这两个字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如果您有梦,那个梦一定与我有关。我的名字里有个‘鹏’字,您曾说,算命先生建议别用‘鹏’字,命硬才能克住,否则一辈子难有出息。但这个字还是出现在我的户口本和身份证上,那不就是一种希望吗?谢谢您一次次给我机会,谢谢您包容我的所有任性。”
我给妈妈写:“妈妈。年轻时的您多么漂亮!小时候家里的墙上挂着您和我爸的结婚照。当过海军的爸爸一脸英气,而您留着一头浓密卷发,眼睛很大,双眼皮很深,脸庞圆润,嘴角边挂着浅浅的笑意。再看现在的您,脸色蜡黄,整个人都瘦得很不健康,头发也不再打理。您的生活重心在我出生后就已完全转移,这也是每个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现象吧。您把自己所有的期盼、抱负、愿景全都寄托在我身上,而任由自己苍老。妈妈,对不起。”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序言里说,把一本书献给某人就像“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
但在这本书的开头,读者们都会看到这样八个字:”献给我的父亲母亲。”
因为这本书其实就是写给爸妈看的,儿子把愧疚、感恩和爱全都变成了文字。谁让咱们中国人比较含蓄,当面说我爱你会觉得尴尬,那就让我在书里把这三个字写出来吧。
10月2号我拿到出版社寄来的第一批样书,晚上我就把其中一本送给我妈。到现在我也没亲耳听到她提起这本书,更别说什么读后感。但是我从跟我和我妈都很熟的朋友嘴里听说,她看完那封信后,感动的哭了。我知道那泪水里,有点委屈,但更多的还是因为满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