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印度电影宝莱坞 |
如果以电影为主题给这个世界绘制一张地图,那地图上最闪亮的必然是这样两座城市——西方的洛杉矶和东方的孟买。前者拥有好莱坞,为世界数十亿人提供精神娱乐盛宴。后者拥有宝莱坞,是世界电影产量最高的生产基地,平均每天会有一部新电影与观众见面。所以到了孟买,无论停留时间如何短暂,也无论是否能听懂电影中的语言,都别忘记去看一场色香味俱全的宝莱坞大片。
印度电影曾一度在中国流行。破烂的大篷车中载歌载舞的男女构成了印度电影即是一场超长MTV的早期印象。只是后来流行风向发生转变,当妈妈奶奶这些印度歌舞片的忠实拥趸都转台看小燕子的时候,这一类型电影终于退色成积压箱底的远年记忆。
最近一次看印度电影是去年,在一辆从山南开往拉萨的长途客车上。路途颠簸,VCD效果更是遭滥。那屡次蓝屏又屡次重生的印度电影成为强迫性的声光污染。可是看到后来,竟然被它深深吸引,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荒诞。编剧太有才了,竟然可以在一部电影中塞入那么多类型片元素,歌舞,情爱,仇杀,科幻,恐怖,灾难,就差在画面中安插一个动画人物。现在印度的软件水平不是号称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吗,我强烈相信印度将会是这个星球第一个把所有电影元素全都融进一部电影的国家。也算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嗯,为了这个纪录,他们能够做到。
孟买影院多在城市的繁华区段。几乎全是单厅格局,一天只放映四场。两场欧美的,两场本地的。我当然会选择印度电影。
印度电影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超级大片。像我们的《英雄》,《黄金甲》。从制片人到导演演员全部一线头牌,歌舞场面动辄数百人,场景部分或者全部搬到巴黎纽约。发行公司也不遗余力,电影海报宣传片铺天盖地,尽可能多地占领国内及海外院线(欧美的印裔社区)的屏幕块数。如此制作发行的超级大片自然处于宝莱坞电影工业的链条顶端。
第二类是文艺片。像我们的《孔雀》,《三峡好人》。这类电影只为拿奖,不为票房。很多文艺片拍摄后都不在国内公映(因为市场狭窄),而是直接拿到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这一类电影牢牢把握西方影评人对东方的猎奇心理,把印度社会最真实最阴暗的面目呈现,拍摄手法质朴得不加任何修饰。DV拍摄的《季风婚礼》就曾惊喜斩获威尼斯金狮大奖。
第三类即是我在西藏长途车上看到的大杂烩电影。这很难在我国找到同类。更像一些由于制作资金匮乏而因陋就简的电视剧。所以这一类电影既不会在大屏幕公映也不会拿到国外争奖,大多只在电视台上播出,最好结果是可以发行VCD、DVD。这一类电影的拍摄目的完全是为了娱乐无聊大众。
电影叫做<Salaam-e-Ishq>,可以翻译成向爱致敬。开场前影院里已座无虚席。灯光逐渐暗淡,先是一小段广告。广告过后偌大屏幕上出现一面飘扬的印度国旗。身边人全都起立唱响国歌。对任何国家而言,国歌都是最令人激动澎湃的旋律,尤其是千人合唱的时候。
《向爱致敬》即属第一类超级大片。剧情和04年英国喜剧片《真爱(love
actually)》类似。是六段自成段落的爱情故事。男1和女1在婚后激情时总因天灾人祸不能成功。男2是出租司机,拉着寻找未婚夫的女2从德里一直开到金城詹斯梅尔,自然,会有日久生情的桥断。男3和女3都是电影明星,竟把假戏做成真。男4是明星女3的超级粉丝,却被老婆女4误会不忠。男5在伦敦经商,成功后不可避免地有了外遇,老婆女5愤然回国。女6车祸后失忆,男6想方设法让她恢复记忆和对爱的信心。六段故事都与爱有关,由印度最红的12位明星联袂出演。
看完这部影片,我对印度电影有了更加完整的印象。
在印度要像成为明星,能歌善舞是绝对的先决条件,否则完全没有资格把宝莱坞定格为梦想。
演技精湛的评价标准是,男演员哭起来一定要像开了两眼新泉,而女演员哭起来却全都得咬碎槽牙不动声色。
蒙太奇技术被泛滥使用。一个镜头可以从中午切傍晚,从男人切女人,从孟买切伦敦。十分后现代。
歌舞场面自然不会被导演遗忘。却不再像以前为歌舞而歌舞,而是紧扣情节发展,更像是百老汇的音乐剧演出。
喜欢其中印度笛的伴奏。不同于中国笛的轻快,也不同于苏格兰笛的空灵,而是一种淡淡的悠扬的哀伤。
外景(在印度拍摄的部分)远比实际漂亮太多。已经文过饰非。
情爱场面仍旧连点都不到就为止。但是出现了唇吻镜头,应该算是很大突破。
电影时长超过3个小时,中场有短暂休息。
皆大欢喜的the end。
影片结束,观众席爆发出持久掌声。是在国内从未有过的观影体验。
就我个人感觉,印度人的真实生活大多不如电影中的春和景明欣欣向荣。而看电影,应该是他们摆脱现实苦难暂时将自己麻醉的一济良药。终于理解为什么印度电影中要加入那么多歌舞,只是为了能让人感到快乐。但是印度电影中经久不衰的歌舞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多数印度人的生活疾苦仍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希望印度人真正能够乐观,希望他们的文化生活也能够更加多元,而不是常年以电影麻醉。毕竟,麻醉久了,良药也会变成精神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