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门户
到了孟买,却仿佛离开了印度。这种感觉在印度门旁感受得尤其强烈。门内是嫣红姹紫的花园,是青铜雕塑的英雄,是干净整洁的滨海大道,是顶级奢侈品牌专卖店,是考究的殖民建筑。而门外是波涛浩瀚的阿拉伯海,是乘驭海风翱翔的飞鸟,是风帆鼓荡即将远航的海船。这让我立刻想到巴塞罗那,想到戛纳,就是把孟买忘掉。
是第一次在印度看到大海。海洋的诱惑在于制造出一种连通的意象。正是通过眼前这片海洋,中亚和欧洲连通在一起,古老的印度文明和西方工业文明连通在一起。
发现这种连通优势并把它转变成商业价值的,仍是那个掌控印度大半现代史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孟买被殖民的历史从500多年前就已开始。彼时孟买只是7座连接紧密的岛屿。已经在果阿安营扎寨的葡萄牙人兵不血刃占领这里。后来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国查理二世,慷慨的葡萄牙国王把这距离欧洲大陆远得像天方夜谭的7座孤岛(当时苏伊士运河还未开通,从欧洲抵达这里必须绕行南非好望角)作为嫁妆送给英国。英国政府又把这地图上比指尖儿还小的地方作为奖品发给拓疆有功的东印度公司。
随即,东印度公司在孟买进行大规模开发改造。第一座深水良港开工兴建,围海造陆工程也终于把7座岛屿连成一片。再后来,苏伊士运河通航,孟买成为亚洲通往欧洲的必经之路。这战略位置的特殊无法不让她重要。于是,殖民和移民纷至沓来,人才和钱财接踵而至。
孟买终于成为印度通往世界的门户。
孟买文明
孟买面朝大海,面朝西方工业文明。而在她身后,仍旧站立着那老态龙钟但根深蒂固的印度文明。可以想见在这城市的发展初期,东西方文化曾有过怎样激烈的碰撞,又曾有过怎样紧密的交融。就这样吸引着又排斥着,护卫着又挑衅着,终于,见多识广的孟买人不再对外国人好奇,入乡随俗的外国人也不会觉得印度人陌生。于是,一种崭新的孟买文明由此诞生。
孟买文明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开放属性。孟买与世界连通的地理优势让这种开放成为必然。西方工业化成果,西方生活方式,西方文化艺术,都随着从西方吹来的海风一起把这座城市浸润。慢慢地,孟买的开放也从无奈地被动接受变成积极地洋为我用。
这种开放必然导致孟买文明的另外一个重要属性——包容。包容的外在特征是,孟买有分类最齐全的工商业体系,孟买的街头能见到世界几乎所有肤色的人种。这里东西杂糅,兼收并蓄。外国客商,当地财主,贫民乞丐,妓女皮条客都能在这座异常庞大的都市找到自己一席之地,或者用智慧或者用身体共同创造着孟买的繁荣。包容的内在特征体现于社会个体对彼此行为方式的理解和尊重。种姓制度在孟买划分得最不明显。而如果在孟买街头看到牵手的男孩,他们可能真的是恋爱中的情侣。
对他人的尊重即是对个体自由的保护。进而,包容心态促使自由意识逐渐形成。自由意识集中表现在新闻舆论的自由。这从孟买街头报摊的密集程度,售卖报纸的五花八门以及人们买报读报的踊跃就可见一斑,人们通过报纸了解政治局势,明星八卦,体育赛事结果。除此之外,孟买还有许多沙龙,俱乐部,人们能根据自身的爱好各取所需,而社会又有符合这种需要的资源与之和拍。两相结合,自由意志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现在总能听到开放包容自由的孟买人自豪地说,我们创造出这个国家将近一半的GDP。没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是孟买文明的最根本保障,也是区分作为政治中心的首都德里的主要标志。前文说过,孟买最好的建筑不是清真寺也不是政府大楼,而是大学和法院。它们为孟买的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优秀人才并且提供公平公正的优良竞争环境。
而经济发展,又需要够强度有规模的文化积淀与之适应。于是我在孟买街头看到无数美术馆,博物馆。无论国立威尔士博物馆展出的无价之宝,还是私立美术馆中的免费画展,抑或只是孟买街头由街头画家的作品组成的绘画长廊,都会让人由衷赞叹。尤其当我在现代艺术馆中看到那些需要极高抽象思维能力才能理解的艺术作品的时候,会马上联想到巴黎的蓬皮杜(世界最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这也从侧面反衬出孟买人良好的文化欣赏品位。
孟买的滨海大道上,我看到到处悬挂着巨大的广告板。占据广告板中心位置的是T台上光彩熠熠的印度模特。是在为下一周举办的孟买国际时装周预热。Dior,Channel,Armani,众多大牌都要粉墨登场。莫非孟买的下一个目标,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东方的时尚之都?但无论怎样,孟买是一座在各方面都超越印度平均水平太多的城市,是印度其他城市发展的模板和榜样,也代表了印度的未来和希望。愿她一路走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