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里,有一个远古的诅咒。她的每一次翻新或者重建都会让建造者在短期内覆灭。最近一次的倒霉蛋是英国殖民者,在辛苦丈量整饬重建的新德里彻底竣工后的第十六个年头,英国宣布日不落帝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走向终结。这已经是第八个德里。
第七个德里的建造者是莫卧儿王朝的第五代帝王沙杰汗(Shah Jahan)。他同时也是建筑史上的皇帝。殷实的国力和超凡的想象力让他的每一个建筑梦想都成为现实世界的杰出创造。当然,这其中就包括世所瞩目的泰姬陵。不过他也好景不长,被儿子篡权幽闭至死。所幸沙杰汗在德里城的大多数建筑作品都被完好的保存到今天,它们构成了今日旧德里城市脉络的主干。
红堡(Red Fort)是沙杰汗为自己建造的王宫,全部用红色砂石建成。红堡分内、外宫两部分,通过一道狭窄的拱门联结。宫殿内设疏密宫,娱乐宫,觐见宫,寝宫等配殿,每个独立建筑各司其职,使整个皇宫结构紧凑功能完整。红堡的整体建筑风格秉承了伊斯兰建筑的传统习惯,注重细节勾勒,外立面描绘各种植物图案,而建筑的轮廓则采用了极度繁复的几何造型,环环相扣,层层扩展,宛如莲花盛开。
红堡除了自身的建筑学价值,它更多地被人提起是因为它在后来的英国殖民时期充当起军事要塞的职能。即使后来印度独立,也仍旧驻扎本国士兵。至今仍能在红堡前矗立的石碑上找到各个阶段驻扎部队的番号。现在的红堡虽然已经对外开放,但里面接待的工作人员竟然是荷枪实弹的士兵。这也是与众不同的旅行体验。
红堡南向不远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玛清真寺(Jama Masjid)。它建造于一座高台之上,三面是高耸的台阶。通往清真寺的路途并不是一段让人愉快的旅程。看到许多人,四肢不全的,五官残缺的,衣衫无法更褴褛的,躺在草席上等死的。我想起《青蛇》,眼前的一幕很像电影开头时恶人镇的真实回放。在这些穷人或者将死的人看来,宗教是唯一可以化解现世苦难的办法,是他们唯一的救赎,他们普遍或者更乐于相信死后世界的欣欣向荣。
红堡和贾玛清真寺,是旧德里规模最大设计也最精美的两座建筑,它们同时承载了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的职能,代表了奉献社会权利分布的两个终极指向。而且对于更乐于冥想乐于参禅乐于苦修的印度普罗大众来说,宗教权力甚至还在皇权之上。这样的权利格局直到欧洲殖民者的到来才发生根本性转移。我在殖民城市如孟买和金奈游览时,发现城市中最好的建筑竟然是大学和高等法院。权力的风向标已经从政治和宗教指向了教育和法律。
我住的客栈在旧德里的Main Bazzar地区,从字面不难看出,从沙杰汗时代这里就是德里的主要贸易市场。时至今日,那些鳞次分布的裁缝店,印染店,灯笼店,饰品店,粮食店,煎炸店仍旧沿袭几百年都没有太大改变的作坊式经营模式,生意似乎也都还不错,而且看样子他们并没有打算与时俱进的作太大的调整与改变。各种经营业态混搭在并不宽敞的道路两旁,热闹是足够了,可是从现代经济的角度来看,显然缺少必要的秩序和管理。同样混搭在一起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气味。牛鼾狗吠人鸣车喧,人屎牛粪咖喱辣椒。
我想,正是这些混搭在一起的元素,吸引各国旅行者把旧德里的Main Bazzar作为印度之行的第一个落脚点。从这里,能看到印度比较真实的一面。
我的听觉和嗅觉经过一天的适应期后,已经失去对气味和声音的敏感,这让日后的旅行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人类果然是天底下适应能力最强的生物。否则怎么能生活在环境极端恶劣的沙漠雪原,高山草甸。怎么能生活在旧德里,还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P>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