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想那只粉红色的猴子

(2014-12-04 09:21:37)
标签:

杂谈

昨天发生了件好玩的事儿,一个高三的同学发给我一张照片,是他们月考的语文卷子,卷子里的一道阅读理解题是我前些日写的一篇纪念高仓健的文章,同学把卷子拿给我看,很好奇原作者自己做这些题能得多少分,我看完题后回答说“作者表示不会答”,当时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不过后来陆续又有其他参加了考试的同学来我微博后给我留言,还有同学传了得分的卷子给我看,我想可能还是得多说几句,为什么作者去做以自己文章为题的阅读理解却不会答。

先讲个小插曲吧,我打小喜欢《丁丁历险记》,里面有一段是我给好多人讲过的,话说有一天,大胡子的鲁道夫船长在船上溜达,迎面走来了杜邦兄弟兄弟(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杜邦兄弟见到船长很高兴,寒暄的时候,其中一个就顺口问船长,“船长,你睡觉的时候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啊?”,然后杜邦兄弟问完就蹦蹦跳跳的走了,剩下船长一个人就风中凌乱了,当天晚上船长就一宿没睡好觉,一会把胡子放被子里面,一会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他怎么也想不起来,从前睡觉是把胡子放被子里面还是外面了。后来我们有一个外教曾经教给我们一句谚语,“don't think about the pink monkey,” 意思就是,如果有人对你说,别想那只粉红色的猴子,你就会总想着那只粉红色的猴子。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还有一点强迫症吧。

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的《小世界》里面也有一段,男主是一个文学评论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他在参加研讨会的时候碰到了某著名作家,著名作家已经六年没有写东西了,整天神秘兮兮的拽酷狂,大家都以为他在酝酿什么巨作,但是有一次,作家喝多了,就跟男主讲了实情:他们圈子里的另外一个学者搞了一种文学研究流派,就是用计算机来分析文本(这在那个年代是很先进的),去研究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的作品如此有魅力,这位作家的作品就是他的研究对象,有一天,这哥们把作家拉到他的办公室,拿了一叠纸给作家,说这是你作品的研究结果,计算机分析出来了,你知道自己最爱用的词是什么吗?哈哈你肯定想不到吧,是油脂,以及油脂这个词根的各种形式和变化,你知道你最喜欢压的韵脚是什么吗?你知道你最喜欢提的身体部位是什么吗?你知道在你作品里当男人说话的时候总是以“他说”开始吗?而女人就丰富得多,会有她“喘息着说”,“呻吟着说”吗……于是,这位大作家看完了对自己作品的这些分析之后,被这哥们弄得彻底废了,整整六年没写出东西来,弄(neng,四声)死这哥们的心都有了。

所以,作为一个作者,我是绝对不会去用这样的方式研究自己的作品的,这和写作的时候反复打磨修改文章是两回事,过度研究自己作品文本上的技巧和意义,就是给自己挖一大坑,这种事怎么能干呢,别人挖的大坑,也不能往里跳啊。但是话说回来,我是会这样研究别人的作品的,觉得人家东西好,恨不得把书拆了看他在装订缝里藏了什么,甚至买各种研究这个作者作品的理论书来看。哦——原来这家伙喜欢用“油脂”……所以说,作者和文学评论家们之间的关系,简直是怨偶,吵吵闹闹几个世纪,还不离婚,相爱相杀,谁也离不开谁。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层面的故事了。

戴维·洛奇说,“文本在我们面前揭去自己的面纱,但是永远不允许自己被掌握;我们不应费尽心机去掌握它,而应从它的挑逗中获得快乐。”

这就是我为什么做不出关于我文章的阅读理解题的原因,因为我从没有,也不可能这么研究自己的文章,这对一个作者本身来说,是伤害写作的。作者写作,是负责制造挑逗的快乐和性感,嘁哩喀喳的都脱光了,哪还有什么性感可言,在某种程度上,作者必须要和自己的作品保持距离,嗷嗷的扑上去大卸八块,那都是我们对别人作品干的事儿。写作是件好玩的事儿,读书也是,这里面有很多好玩的门道,你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就比如说,昨天有同学来跟我说,从来没有考试看阅读理解题看得那么high的,于是我突然想到,也许这位出题的老师,只是用这种方式,夹带点私货,把自己喜欢的文章推荐给大家看也不一定,反正月考总得考,阅读理解总得有,不如来点爽的,这样一想,这位老师也挺可爱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