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书
(2009-10-25 11:10:14)
标签:
杂谈 |
那天在豆瓣上翻自己的读书日志,发现这两三年七七八八的看下来的书也有一百多本了,颇有点感触。有一段时间我不看书,因为工作很忙,生活很忙,娱乐很忙,总之很多事情要忙,所以忙着忙着就没有了看书的时间。但其实最重要的是因为觉得看书这种事,一定要在未来找一个大块的时间来,好好做下来,把我的书都看掉,那样才叫看书。“总有一天我要好好的看看书。”这是我经常对自己说的话,结果是,这一天从来没有真正到来过。
后来到了北京工作,有一次和一个朋友一起吃饭,她先到等我,就在看一本书,吃完饭,大家聊天,聊到读书这件事,我感慨没时间读书,她就说,读书有三头,车头,炕头,厕头。并不一定要大块的时间,带一本书在包里,零零碎碎的时间放在一起,也可以读好多书了。
后来我发现,这个方式尤其适合现代生活。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排队等待,吃饭要等朋友,银行要等叫号,地铁里一坐就是四十多分钟,上床睡觉前酝酿情绪,这样的时间用来读书,果然一来二去的就读掉了很多的书。
我知道很多人是恨不得要焚香沐浴祭月亮之后才能读书的。也曾经看过人讲自己对读书这件事是多么的重视。想到自己,不禁心生惭愧。自从恢复了读书的习惯后,我基本上是捞到一本书,开始看后就把它到处拎,托尔斯泰进过我的厨房,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过我厕所,伍尔夫和我一起做地铁,海明威和我一起上饭店。至于读书的形式感,几乎是没有的。但是同时又想,如果一个人读书,太过重视形式感,是否也意味着,读书的形式比读书的内容对他来说更为重要呢?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些人之所以读书,对于他们来说,自己是一个“读书人”的自我认知,自我标榜,是不是比读书本身更重要呢?
常常有想读书的小朋友和我抱怨托尔斯泰难读,还问,看托尔斯泰会不会便秘。我说怎么会,如果你读一本书读不下去,那就去读你在地铁上读得下去的书好了,读你会自然而然的拎进厕所的书好了,琼瑶亦舒金庸也行,读卡夫卡昆德拉亦可。无论你读什么,从本质上来说,读什么都是一样的,不过是杀时间而,只要你自己能够有所收获就好了。读书这件事,要把它看轻一些,不要把它搞得太隆重了,放弃用它来伪装自己,标榜自己的仪式感,让它真正的进入到自己的生活,成为和衣食住行一样的平常事,才能放下那些所谓读书人的自诩和自以为是,才能够有一个放松而开放的心态。也只有这样,上帝才偶尔会来拍你的脑门。而这,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读书,在任何地方可以与大师相遇,也才是读书的真正乐趣所在。
专栏文,平媒勿转
PS:有小盆友问我,北京有什么比较好的读书休闲的地方,然后我就想起了写过的这一篇。我已经很久没有那么大块的时间去读书了,你们这群家伙好奢侈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