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森特·梵高流泪
(2013-12-13 18:16:08)
标签:
杂谈原创 |
分类: 随心所感 |
文森特·梵高,这个响亮亮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曾有多少人迷恋陶醉在他的画作里,又有多少人阅读他的神奇故事?是的,我也是其中一份子,小时候打开电视恰巧看到“梵高”在播放,那是一部电影,而我在这懵懵懂懂的时段只是被里面的色彩所吸引,大量的剧情都匆匆略过。直到今日看到“画语人生”里播放的梵高与其弟提奥通过大量书信记录整理的纪录片,我的眼泪塌陷了。
39岁,男人正当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容光焕发的年龄,而梵高在自己长期精神折磨下认为自己是提奥的累赘。在梵高与父母甚至左邻右舍发生矛盾不和时,不被人认可时不断给提奥写信,是弟弟不断帮助着他,无论是在钱财上,在精神上……当提奥娶妻生子后,梵高自觉自己是一个累赘,不再继续对提奥倾诉,也不再邮寄信件,他走到麦穗里,拿着抢指着自己“嘭!”的一响后拖着疲惫的身体爬回了自己房间。他说这是自己想要结束生命的方式,半个小时后这个愿望就这样麻木地实现了。
但我流泪不是因为他的死亡方式,是他对生活的理解与对色彩的疯狂。大多数人认为精神患者一定就是悲观的,黑暗的,病态的。是,这是一个统筹的认知,可谁又会仔细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呢?我认为梵高对现实生活有一种无奈,又对将来需要一个人面对事实具有恐慌感,另一面,他的精神世界又是极度丰富多彩,每一个色泽都象征着一个希望,在不断循环的矛盾中,精神崩溃,形成了一种躁郁的症状。
在一个追求真我的人的手里创造出来的作品怎能是虚伪的呢?他死后不久弟弟提奥也因梅毒感染升天了,享年33岁,梵高生时需要弟弟的帮助,或许死后也要他的陪伴吧。梵高生前说过:“艺术家只有当死后,他的作品才会大卖,死亡就是为奢金埋下的伏笔。”他是一位预言家,又或许在梵高的精神领域里,已看到了世人未看到的故事,他又是那么透析人性。
色彩是梵高极度追求的东西,仅仅随着视频观赏不是真迹的作品,都会不由赞叹,一种极度后很难再出现另一个极度,就算出现后也会说那是临摹和模仿梵高的色彩运用。有时候很愤梵高为何要那么痴狂,为何要那么巅峰,就不会留给后人更多的创作空间吗?但是,如果没有他那种极限,如今哪会能看到这么艳丽的油画呢。如果没有他那种痴狂,如今怎能演绎那么多传奇色彩与故事呢。
39年里,梵高爱上了两个女人,一个是自己的嫂子,另一个是卖淫女。嫂子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最终梵高只能离开,而与卖淫女的结识又是同情心作怪,她当时有身孕无路可走,梵高收留后,两个多月里不断以她为模特。或许日久生情是对的,对嫂子的忠贞有些摇摆,但最后仍是逃不过现实的打击,梵高仍是选择了逃避。这能看出梵高快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时,总是会与现实不符,左右矛盾的他每次都是以躲避自救,可最终仍是以自杀告终。
生活有多艰难只有自己知道,现实有多残酷只有自己明白,梵高在当时完全不被认可的时代里,患上躁郁症是有多么的疲惫啊。从前我只是观赏无比艳丽的梵高作品,金色太阳与向日葵,神秘幽蓝的星空,点点闪烁着的夜海,单独看作品给人一种诗般的画面感。这么多美丽的画作背后要背负着诸多不理解与排挤,一度对生活的困惑,与自我思想的斗争……我的泪随着这些色彩的律动流下了。
我听过:“艺术创造者是最艰辛困难的,他们一生都有可能是贫穷的。”这里指的贫穷是外在的,但内心世界真是如此吗?我想不是。几个短句表达不出梵高的思想,长篇大论也只不过成为商业炒作的评语,而我想表达的就是梵高一味追求的——真,这种真不用修饰,更不用包装,只需要时间来延续。
视频连接:文森特·梵高.画语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