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病马马蝇效应管理激励林国峰 |
分类: 峰侃管理 |
当下,很多公司都存在员工消极怠工,得过且过的问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已经成为了很多职场人的工作理念。同时,企业里也广泛存在着“精英”阶层,一些所谓的“精英”不顾自己的贡献大小,向企业狮子大开口,结果因过份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消极怠工。如何让这些员工行动起来,高效投入工作是每个老板都在思考的问题。有人出主意说,应该根据“马蝇效应”通过施放“马蝇”解决这一问题,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一些老板一方面开始关注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开始规章建制,企图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改变企业面临的被动局面。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当企业用心做了很多努力的时候,情况只是短暂好转,不久一切又回到原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个人觉得,这与中国人的劣根性和社会文化特点息息相关。中国人具有先天的他知他觉特点,爱被动不爱主动,凡事不容易满足。在企业里总是有一些人刚刚作出点成绩就以为自己是“精英”了,是企业的中流砥柱,开始跟企业要权力、要工资、要股份、要荣誉等等。更多的人则是不管企业给什么,都觉得是应得的,在这种心理下,企业做什么他都不会给出想要的反馈。我觉得这两种人处在一种病态中,这两类人是典型的“病马”,面对这些“病马”企业必须有所行动,否则前一种“病马”会使企业沾沾自喜,固步自封,氛围差,不团结,无法形成统驭市场的组织能力;后一种“病马”懒散的工作状态会使企业市场反应速度慢、服务质量差等,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我们都知道,人之所以被刺后会感觉痛并做出适当的应激行为,是因为神经受到刺激后,神经会把这种疼痛传达到大脑,大脑下意识地就会指挥身体做出相应的举动。对于企业来说,传统的教科书式的做法,已经难以刺痛这些“病入膏肓”的“马”,一些形而上的局部做法很难奏效。
企业必须因地制宜,针对每个个体的“病情”有针对性地“开药方”。同时,必须强化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完善员工奖惩。通过构建系统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业绩导向的企业文化,可以明确工作方向,工作产出,衡量标准和企业的价值观及用人标准。到时,做没做到,做的好与不好,贡献大小,是不是“精英”不能单凭员工一家之词,一切凭数据说话。这样做对健康的“良马”非常公平,也容易帮助企业识别出优质的良马。而“良马”凭优良业绩获得晋职晋薪及奖励和“病马”因业绩不佳离职会让那些自以为是的“精英”人才看到自己的不足或感受到压力,让无所事事的“懒马”感受到危机。
一句话,对“病马”要及时“开药方”,创造条件、给机会,知错就改者可留用,甚至重用,无知无畏者要坚决清除,不能心慈手软。
关于马蝇效应:
“马蝇效应”来源于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段有趣的经历。1860年大选结束后几个星期,有位叫作巴恩的大银行家看见参议员萨蒙·蔡思从林肯的办公室走出来,就对林肯说:“你不要将此人选入你的内阁。”林肯问:“你为什么这样说?”巴恩答:“因为他认为他比你伟大得多。”“哦,”林肯说,“你还知道有谁认为自己比我要伟大的?”“不知道了。”巴恩说,“不过,你为什么这样问?”林肯回答:“因为我要把他们全都收入我的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