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教中的坚持

前段时间,我们家一北京亲戚带着自己四岁的儿子来重庆玩。淼儿在与亲戚儿子接触的过程中,虽然也会时有矛盾,但总体上淼儿还知道尽地主之谊,多数时候还能让着那个非常有个性的小男孩儿。一日,淼儿在和亲戚的儿子玩耍时,婆婆可能是因为忙于接待来渝亲戚的事儿,无暇顾及淼儿而心生歉意,便问淼儿那几日是不是很想她。淼儿回答说:“想!”婆婆便让淼儿亲她一下,可淼儿却郑重其事地悄悄告诉婆婆说:“婆婆,我今天不能亲您。不然伟航(亲戚儿子的名字)看见了,会想他婆婆的。”婆婆对于淼儿的如此行为非常意外,同时也很高兴。事后向我们说起时都还直夸淼儿懂事了,会替别人着想了。
这虽然是件很小的事情,但发生在淼儿身上却很难得。淼儿和所有的独生子女一样,一直是个很自我的孩子,她眼里更多的只有她自己。比如,在亲戚到来之前,我们和她讨论这个问题时,她还坚持不拿自己的玩具给亲戚的儿子玩;在问她是否想要个弟弟或妹妹时,她总是很干脆地回答说:“不想要!”她拒绝与人分享。当然,客观上讲,很多的时候,不是她不愿替人着想,而是她根本就没有替人着想的意识。由于我们骨子里那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无论我们口头上是否承认,事实上造成淼儿如此自我的始作俑者还是我们做家长的。可当我们醒悟的时候,这种性格已然附体于淼儿。虽时不时地在对淼儿进行调整和引导,但收效甚微。这件事的发生,一时间让我们感觉在这个问题上对淼儿持久的引导和教育多少有些峰回路转。现在想来,也许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做家长的真不可急于求成、立竿见影,耐心、细致而持久的引导终会有所成效。我记不得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同样的行为重复21次就成了暂时习惯,而重复90次便成了稳定习惯。看来,坚持也是教育中的一个法宝。
在任重而道远的育儿路上,让我们为孩子而坚持吧!借用孙云晓专家的一句话就是:在良好的习惯上坚持为孩子做加法,在不良的习惯上坚持为孩子做减法!
路过的朋友,占用点儿您宝贵的时间,投个票吧:《用平常心对待孩子上兴趣班》,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