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梦之声》(第二季)前瞻:能否成长为现象级节目?

(2014-08-13 10:04:00)
标签:

杂谈

(本文声明:如果本人所为的“前瞻”可能令相关朋友不愉快,还请谅解。因为我全无恶意,只是就我了解素材就事论事。欢迎争鸣,再三感谢)

《中国梦之声》(第二季)前瞻:能否成长为现象级节目?
《中国梦之声》(第二季)能否成为下一个现象级节目?令人期待!

当前对于中国卫视“现象级节目”的权威定义还没有,但综合《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与《中国好声音》三档季播类节目,有三个现行的标准似乎被大家都认可:

一、每季每集节目收视率都要超过2%(50城),这也是核心和前提,无破2收视率就无现象级节目;

二、有出色的网络影响力,尤其是网络版权交易能过亿元级关更好;

三、一档节目的收益(冠名、硬广、植入、衍生价值)在10亿以上。

奔着这个假设的目标而去,我们回顾一下2013年有关于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第一季)的收视率、内容和策略这三个问题:

刚才说了,收视率是现象级节目的核心和前提,所以就一定要从收视率先开始回顾。

《中国梦之声》(第二季)前瞻:能否成长为现象级节目?
说明:收视率源于网络收集,若有不准确之处,还请指正。

2013年的“梦之声”,非常特别,每期都有一个主题,且也契合当时某个社会热点。虽然有低于1的收视率表现,但那应该都是作为下一集的重播预热。收视率破2的只有总决赛这一集。于未来的第二季而言,第一季已经为它打好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创造出收视率,诚然是有很多“硬手段”的,不过无论是观众期待,还是业界良心,以及相关法制道德,都只认可“好内容”产生的“高收视”。回忆曾经看过的数集节目,现在只能记得个大概,感人感觉,其内容整体上还真是不错。其实内容无非就是“导师 选手 音乐 故事 情感”等,这些元素虽都不能说是极致,但也属上乘。配以优秀的“厨师”(总导演),也能烹饪出一桌色香味俱佳的盛筵来。自然,平均过1.5的收视率(去掉重播和预热节目,其评论收视率为1.615)就是最好的肯定。

策略其实包含编排策略、内容策略、宣传策略等等,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竞争策略”的概念。竞争包含内因和外因,但对于观察者而言,往往都是通过呈现出来的外因来界定其内因。因此我们从2013年东方卫视对于《中国梦之声》的编排以及宣传内容等可以看出是动足了脑筋的。竞争如此激烈,岂能不动脑呢?看看下面这张图表:

这是参看“百度指数”和“媒体指数”判断一下《中国梦之声》在2013年的全年表现,其两个指数虽然低于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但指数的绝对数值并不逊色。尤其是梦之声总决赛那一段时间的百度指数,与同时期的好声音表现几乎一致。这说明在2013年当中,《中国梦之声》的运营团队表现是出色的。

《中国梦之声》(第二季)前瞻:能否成长为现象级节目?
百度指数,只是一个趋势参考,基于海量数据中的垃圾数据,故无具体意义。

那么现在是2014年,当我们在《中国梦之声》(第二季)浩浩来袭之前,对这档节目做一番“前瞻”,似乎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主要在于如下五点:

一、《中国梦之声》(第二季)是否每集都以第一季总决赛的节奏来制作呢?

其实铺垫已经在2013年完成,梦之声的品牌形象已经构建,所以完全可以做到204年要在2013年的基础上发展。如果第二季的每一集都是“总决赛”的那种底气、那种能量、那种决心在制作,我想每一集的收视率超过2似乎都是很有机会的。甚至于第一季在46城的表现中,接近破2的集数也有几集。所以只要完全以第一季最后一集总决赛的节奏去干,第二季每集收视率破2并不是一种奢望。往往这是一个决心问题,决心第二季的每一集都是第一季的总决赛,奇迹完全可以实现。其实这里需要我们改变思维,干嘛一定要按照所谓的模式规定的哪些方式来呈现选手呢?现在的孩子,都有梦想,都想成名成星,在舞台上表现自己。那《中国梦之声》(第二季)每一集比赛,都是音乐大师、导师们带着选手的汇报演出,直接变成选手的“年轻巨星的起航之战”不就完了?世界上没有总统学校,总统是上位了在位置上学习成为总统的。很简单,世界上也没有巨星学校,巨星也是在巨星的舞台上学着成为巨星的。所以《中国梦之声》(第二季)应该成为巨星起航的舞台。

二、能否采用《中国达人秀》1~3季那种“集全台之力”做节目呢?

《中国达人秀》,是东方卫视必须正视的智慧资产,因为“《中国达人秀》是迄今为止国内购买海外模式制作的众多电视节目中最成功的个案,连续三季打破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收视纪录”的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而这个成绩,首推当年的黎瑞刚总裁祭出的“集合全台之力办一档节目”的决心。如今黎叔回归SMG,那么能否像2010年做《中国达人秀》那样“集合全台的力量”来制作《中国梦之声》(第二季)呢?虽然当年达人秀的那支精良的制作团队已经离去,但新的“井喷机会”就在此时,只要重新采用这个策略,以《中国梦之声》(第二季)为依托,打造新的“梦幻制作团队”其概率相当之高。那么为何不再次高举高打,全台合力,全台支持,全台让路给《中国梦之声》(第二季)?

三、“中国达人秀”的宝贵智慧仍然可以启发当下的节目制作!

事实上,《中国达人秀》最核心的东西,在我看来根本不是“宝典”里面的哪些技术细节(当然这些技术细节很重要),而是“宝典”所传输的那种内核精神:选手是到上海来参加演出的,不是道东方卫视录制节目的。选手的这两种心态,直接影响到节目的品相和卖相。因此从上海音乐厅,到人民大会堂,再到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都是一种“仪式”化的平台,意味着选手的“演出”一层一层升级,节目也就一层一层爆发,收视率也就一层一层递增。这是一种大智慧,我以为《中国梦之声》(第二季)也是可以借鉴的。

四、唯有最恶劣的竞争态势,才能提升“现象级节目”诞生的概率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问题,其实与某种意义而言,周五、六、日三个晚上,似乎都是观众欣赏电视节目的“黄金日子”。但是周五晚上的竞争,则显然要残酷的多。无论是竞争态势还是监管机构的管制野蛮。而第一季“梦之声”不是在周五晚上播出的。可我们往往认为,现象级节目在诞生的过程中,这个“周五档”似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所以第二季“梦之声”是不是也可以放到“周五档”来“火烧火燎”一番呢?越是恶劣的竞争,越能提升“现象级节目”诞生的概率啊。

五、借势而为,也需要自己有去借势的勇气、智慧和实力,这种能量从何而来?

地球是阻挡不了东方卫视诞生现象级节目的步伐的。它有历史的基因,也有背景的基因,更有市场的基因,也有大势所趋的基因。现在它需要一个新机会,一个叫做新机会的基因。这个“新机会”就是一个全新的“顶层设计”。机会是自己创造的,新机会自然也是全新的决策所造就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顶层设计。因此针对“现象级节目”的需求,东方卫视今年是否真的完成了一个关于现象级节目的顶层设计呢?我想只要有了这种顶层设计,那么借势而为,顺势而为,大势所趋,都是顶层设计这种智慧可以完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