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哪个橙红色的城市——灰糟糟的,里面充满了玉堂上明媚的矫情与小巷里逼仄的趣味。
所以,其后就有了“洛阳”。
忘不了那三个月,每天一清早爬起来就写“洛阳”,工作到晚上,疲惫至极,真的有一种被彻彻底底打败了的感觉:望也望不到头的“洛阳”……“紫陌红尘休纵酒,青天碧海两扶头”……那段日子,可以称得上足不出户吧?抽烟的恶习该是那段日子养成的。偶尔写稿的间隙,到楼下去买烟,看到校舍,看到阳光,看到绿树,只觉得那一切都如此的不真实。我与身边的生活隔绝得如此之远,只有那灰沉沉的长安与闹哄哄的洛阳,内媚着、凝肃着,催逼着我让韩锷在两都之间苦苦徘徊。
到稿子终于结束的时候,那晚,和知交去烈士塔边小坐。点燃一支烟,看者身边的碑旁栏杆,忽然有一种泪下的感觉:这栏杆,它是真实的。
回顾是一件又怅然又让人有些喜慰的事。只希望,可以让曾陪我一起走过一段“写与读”的历程的读者对这些稿子的由来有个大致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