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双城记(2/12)- 朝圣吴哥窟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亚洲 |
时间:2010年4月1日 - 7日
地点:暹粒(Siem Reap),柬埔寨(Cambodia)
此文很长,全是关于吴哥的历史资料,如果没有耐心阅读,可直接看后面图片及说明。
我在吴哥拍了7天,整整7天。当最后一天最后一个走出吴哥窟大门的时候,我最想做的事情是再买一张7天的门票,重新拍过。真的。但考虑到有因此而被踢出《心在遥远》杂志社的可能,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开始介绍之前,先明确几个名词:吴哥,吴哥窟,小吴哥,通王城,大吴哥。
吴哥:英语是Angkor,源于梵文,意为都市,城市,圣洁之城。地理上来说,它现在指的是整个吴哥地区的寺庙和建筑,方圆3000多平方公里。所谓的大小吴哥,女王宫,荔枝山和高布斯滨全部包括在内,最远的崩密列距离中心地区70公里。就是说,在最为繁盛的12世纪前后,吴哥是一座有百万人口的大城,这里王城高耸,寺庙林立,僧侣万千,商贾云集,之所以今天只能看到寺庙遗址,不见任何普通百姓建筑的痕迹,是因为当时只有神庙、王宫和医院一类的建筑可以用石头建造,所有其它一概以木材搭建。当公元15世纪中期,高棉人放弃吴哥后,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很快就回收本属于它的一切。只有那些石头的神庙和王宫苦苦求生,等待后来被重新发现;
吴哥窟:英语是Angkor
Wat,Wat源于泰语,意为寺庙。所以Angkor
Wat的意思,就是都市寺庙,建于它占地广阔,我觉得理解为”像城市一样的寺庙“很合适。至于Wat为什么被翻译成”窟“,那就要问广东人了,因为在粤语里,”窟“的发音是WA,于是堂堂的吴哥神庙,就成了吴哥洞穴了;
小吴哥:就是吴哥窟,因为下面要介绍的吴哥通王城被称为大吴哥,所以面积上略逊一筹的吴哥窟就被称作小吴哥了;
通王城:英语是Angkor
Thom,意为大城,又因为是王宫所在地,是当时高棉王国的都城,所以又称为通王城,大吴哥。
估计有些人看到这就已经开始烦了,但这可是吴哥窟,哪有那么快就能说明白的。有些人去一趟能写一本书呢,我不过是一篇博文而已。
关于吴哥窟的宗教及历史背景:今天的柬埔寨,国教是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名称我就不解释了,否则这边博文就没头儿了),可吴哥的一些早期寺庙在建设的年代,就是9世纪初叶的时候,全国还是处于印度教的势力范围之下,而且属于湿婆教派,所以在那个年代的寺庙中供奉的是湿婆的林珈。300年后,即12世纪,当时的真腊国王苏利耶拔摩二世定都吴哥,并决定建造一座献给毗湿奴的神庙,从1113年开始,至1150年乃成,名曰毗湿奴庐,这就是现在的吴哥窟。有过了差不多200年的时间,印度教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开始衰落,佛教取而代之。吴哥窟转型成为大乘佛教寺庙。到了15世纪上半叶,具体说是1431年,暹罗(即今天的泰国)打败真腊,攻入国都吴哥,跟他们一同进入的,还有他们信奉的小乘佛教,吴哥窟也转而成为小城佛教寺庙,直至今日。次年,真腊王朝放弃吴哥,迁都金边,从此当年曾是世界第一的繁盛大城便沉睡在热带雨林里,大自然以它的热带雨林之手慢慢收回一切,直至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重新把他介绍给西方世界。事实上,在他之前,柬埔寨的当地人知道在他们经常打猎的森林里有石头的宫殿,但他们当然不会认识到它们的价值。甚至还有其他欧洲旅行家和传教士也早于亨利穆奥发现吴哥窟,但他们的游记和报告往往被认为是天方夜谭不值一信:在遥远的中南半岛的热带丛林里有让所有欧洲建筑都显得像贫民窟一样的华丽宫殿,这怎么可能,鬼才信?!
吴哥窟跟一般的古代城池很像,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内为广阔的庭院,居中则是三道围廊环绕着三层的高耸庙宇。护城河东西长1500米,南北长1350米,河面宽190米,这是另所有欧洲城堡都汗颜的宽度。中心神殿的五座莲花状宝塔已经是柬埔寨国家的象征,也是柬埔寨货币(瑞尔)的图案。中心宝塔高度75米,上面布满蛇状雕塑,Naga,令人印象深刻。不同于,所有印度教寺庙,吴哥窟没有朝向东方而建,反而朝向西方,学者一直不解。我也不知道为啥,可能是因为为印度在柬埔寨的西方,所以当时的人们就认为毗湿奴也在西方?
吴哥窟是印度教寺庙,因而其布局就围绕着须弥山的主题。这“须弥山”是被印度教认为的世界中心的山,位于小千世界的中央,其四周咸海围绕,山高84000由旬(大概是110万公里,由旬是古印度的长度单位,约13公里,是公牛挂轭走一天的路程),由金银琉璃及水景组成,帝释天居其上。那么护城河就象征着咸海,庙宇的建筑从四周由低渐高,形同山峰。
吴哥窟衰落的原因猜想:
战乱荒废说:暹罗在1431年攻入吴哥,很多居民被掳走到暹罗,次年王室也开始迁都金边,于是吴哥日渐衰落;
宗教转变说:吴哥的建造年代,高面人的信奉印度教,当吴哥全面建设完成时,国教已经变成佛教,佛教徒对印度教的神庙当然不感冒,又不能拆倒重建,于是放弃;
自然灾害说:吴哥文明是向大自然索取的结果,是大规模砍伐森林大兴水利工程的结果,它地处热带雨林境内,又在东南亚最大湖泊洞里萨湖的北岸,,因为非常倚赖复杂的水里工程,因而就脆弱。自然的些许变化,尤其是旱涝等因素,都会对王城的居民造成影响。洞里萨湖号称东南亚之肺,旱季和雨季的湖水面积变化超过10倍,其变化剧烈,居世界之冠。它的变化对吴哥人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适逢历史上的暖化期,湖水暴涨,或者干旱,对吴哥的生活都是致命的。关于洞里萨湖后面会专文介绍。
关于吴哥地区的游览贴士,后面会陆续介绍。
你真直接拉下来了?!我就是客气一下,你也太当真了吧?我可是花了两天时间写的,真是个不可救药的家伙!
01
日出的吴哥窟莲花状宝塔,几乎是必拍的。早上5点钟起床,乘三轮摩托前往,感觉自己起的够早的,但一路上才发现比自己早的多得很。看日出的感想是,比起来,还是中国人比外国人勤快啊!我在吴哥的时候,算是国内的旅游淡季,平时在各景点看到的西方人比中国人多很多,可看日出的时候,满眼全是中国人!尤以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居多,看来这吴哥日出在国内是非常的流行啊。
04 给大家透露个小秘密,要想在吴哥窟里拍摄僧人的身影,需要在下午3、4点钟到达,不知道为什么,僧人喜欢在这个时间段来吴哥窟参观或者朝拜。
画面非常繁复,对画面中讲述的故事又不甚了了,加上壁画被风剥雨蚀,所以初看上去有不知如何着眼之感。但跟在不同的旅游团后面,讲英语的和汉语的,偷偷听几遍就有了大概的了解,回酒店再查资料,第二天再来看过,就知道它们讲述的都是什么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