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解:6.22 先难后获
(2011-06-14 10:54:59)
标签:
《论语》6.22智仁先难后获敬鬼神而远之政令为政者利益杂谈 |
分类: 《论语》夜读 |
6•22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①知:音zhì,同“智”。
②务:从事、致力于。
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算得上聪明,孔子说:“致力于百姓适合做的事情,对鬼神要心存敬意却不能凡事问鬼神,这就可以算是聪明了。”樊迟又问怎样才算得上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遇到难事做在人前,有收获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笔记】:本章翻译的见解颇多,如“务民之义”的“义”,有认为是“道德”,有认为是“为人民做该做的事”,有认为是“走在义上”,朱熹注解认为是“宜”,如钱穆依此译成“只管人事所宜”,意思已在,但不够明了,我认为,虽然樊迟问仁、智多次,但孔子的回答都不相同,可能是樊迟在不同的情境下所问,如本章,有注家认为是樊迟准备入仕之前向孔子所问,所以孔子回答的与为政相关,由此来理解“务民之义”,应当是和治理百姓相关,关于此,孔子认为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20.2)根据百姓的需要去发布政令,根据百姓的能力去指引劳作方向,合乎时宜,而不能一味地一厢情愿或者求助于鬼神,我将“务民之义”译作“致力于百姓适合做的事情”。“敬鬼神而远之”,“远之”,多数译作“疏远他们”,但并没能表达出其中的意思,我将之转换成“不能凡事问鬼神”,与当时尚存的“求神占卜”相关联,或许樊迟也有此习惯,故孔子专门点醒。本章的“先难后获”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要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才能得到收获”,另一种认为是“难事自己先做,有利益让与别人先”。对于第一种观点,我想,这样的理解没有和“仁”联系在一起,大不了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人,但成功者不一定有仁德,所以我并不赞同第一种观点,而认为第二种观点与仁德息息相关,对于困难的事情,自己身先士卒,带动他人,对于利益获得,自己让与他人,留在人后,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同当今时代的“英雄模范人物”,为人所景仰的也正是这种品格。虽然孔子并没有把百姓摆在第一位,但在当时的乱世,对于百姓疾苦看在眼里,所提出的为政之道,一方面要求为政者自己提高修养,另一方面要求发布政令要根据百姓实际,不扰民,让利于民。
【点评】:把百姓放在心上,把困难放在肩上,把利益放在脑后。